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时评:政府买服务 贵贱要有数

2013-12-06 13:26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近日,有两条关于“保险”的消息引人关注:

  一条是,全国城乡居民医保基金结余超过7600亿元。许多人埋怨医保部门算账不精,钱“存”得不妥。

  另一条是,北京市民政局、财政局等部门为北京户口的60岁以上老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人们称赞此举既体现了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也是管理部门通过市场分散社会风险、切实转换职能的大胆尝试!埋怨与嘉许都表明:“政府花钱”事关百姓利益,花得值不值,人们很在意。

  近年来,国家对民生领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关部门对“民生资金”的管理也越来越规范、严格。然而,在一些事项上,虽然制度、程序是“刚”的,队伍作风是“硬”的,可由于专业太“软”,依然免不了花冤枉钱。

  前不久记者采访一位保险监管部门的老同志,他开玩笑说退休后去成立一家精算机构,专给政府当参谋——“有专业能力,才能提高基金使用效率;有专业人才,保险公司的‘技术壁垒’就不攻自破——现在政府向商业公司买大病保险时,好像一招标就货比三家了,其实你既不懂精算也没有风险数据,比来比去还不都是听人家保险公司算账,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他直言:不懂专业,不做亏本生意才怪!

  按他的说法,北京市新近的举措,愿望虽是好的,是否“物有所值”也未可知——保费、保额是按各公司报价择低而选,还是管理部门自己精算过?受托公司赚的是“微利”还是“暴利”?有必要披露更多内容,展现一下采购行动的专业能力……毕竟,财政的钱袋子,是靠广大纳税人撑起来的。

  国际上,政府如遇此类专业难题,或向专业机构询价,或是直接把该项服务委托给具有专业能力的非营利社会组织,由他们向市场采购并提供给居民。这些非营利组织无权从资金运营中获益,只享受固定的政府补贴,凭居民口碑赢得与政府续约的机会。总之,管理部门不会自己打肿脸充胖子。欧美及日本等国经验表明,在医疗、养老、环保、农业技术等公共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上,政府与各种专业的非营利组织的合作,能够大大提高公共产品的供应效率和服务水平,有效降低成本,让政府不再当“冤大头”。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改革的持续深入,我国政府购买公共产品的体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保持高速增长,大笔财政资金将投向市场,是各市场主体眼中的“大蛋糕”。政府的询价能力,决定着老百姓和市场机构之间利益博弈的结果。相关管理部门如何借助第三方的专业能力,为百姓买来经济实惠的公共产品,避免成为“扔大个”的土豪?值得各方深思。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