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晓初在欧美同学会北京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大会上表示,截至去年年底,留学回国人数已达到109万人,去年一年回国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7%。我国也迎来有史以来最大的留学人员回国潮,近5年归国留学人员近80万人。那么这些“海归”们在国内的就业情况如何?HR对这些“海归”的评价又如何?日前,在启德教育集团连续第四年发布的《2013“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中,对“海归”群体的职场现状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海外工作经验是拿高薪的分界线
启德教育本次调查历时近半年,调查范围涉及北京、上海、广州、沈阳、西安、武汉等23个城市,行业涵盖金融、教育、医疗、地产、体育、零售、旅游、电商、科研等多个领域。
《2013“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海归”群体内部亦开始产生明显的收入落差,具有5年及以下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平均年收入为16.50万元;而具有5年以上海外工作经验的“海归”,归国后的平均年收入可以达到26.71万元。参与调查的企业HR表示,海外工作经验只是“年薪相差十万”的表面原因,背后隐藏的是语言能力、工作能力的提升带来的职位薪资晋升。
调查报告中,很多企业的HR都表示,除非是针对性岗位,大部分职位在招聘中并不区分对待“海归”与本土学历求职者。62%的企业HR认为,在招聘“海归”时,专业技能是考察的重点;此外,沟通力和执行力也是企业重点考察的方面。84%的企业HR认为在招聘中,与国内毕业生相比,“海归”最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是外语能力;第二大基本技能是创新能力。
超六成“海归”心向北上广
《2013“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超过六成“海归”希望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个一线城市就业,占比分别达到23.9%、29.6%和12%。众所周知,激烈的竞争往往导致较高的工作压力,调查发现,50%以上的“海归”认为自己的工作压力非常大或比较大,然而,参与调查的“海归”对工作的平均满意度却比非“海归”高出22.9%。
启德教育留学专家建议,虽然一线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吸金能力,但人才聚集效应也使得“海归”的就业优势大打折扣,而深圳等二线城市也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对国际化人才也求贤若渴,“海归”背景在这些城市更容易得到重视。同时,对缓解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满意度也大有帮助。与非“海归”相比,“海归”求职更关注工作兴趣、学习机会和晋升空间,分别比非“海归”高出11.3%、9.2%、8.8%。
本次调研中,有两项数据颇为引人关注,一项是在对回国就业原因的调查中,“回国照顾亲人”成为促使“海归”回流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回国就业更具优势”这一因素。
另一项数据显示,约20%的“海归”会将主要的消费支出用于赡养老人,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海归”对亲情和家庭的高度重视。而“海归”对亲人的关爱方式也更加国际化,他们希望通过家庭聚会、家庭旅行等方式来增进感情,而较好的收入水平也为他们更好地照顾家庭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条件。此外,调查发现约22%的“海归”将主要的消费投入到个人教育的提升上,而做出同样选择的非“海归”仅有15.6%。
“海归”就业行业越来越多元化
调查数据显示,在金融业就业的“海归”比例高达15.6%,比非“海归”高出9.6%。此外,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海归”比例也高于非“海归”。而在批发和零售、教育、制造业和建筑业,“海归”的比例明显低于非“海归”。较高的薪资(平均19.4万元/年)一直是外资/合资企业吸引“海归”的优势,“海归”在这些企业就业的比例高达36.9%;其次为私企,比例为25.5%。目前,“海归”在中、高层管理者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分别比非“海归”高出13.2%和18.6%。调查显示,毕业于世界百强院校的“海归”薪资待遇普遍较高,平均年薪为23.9万元。而毕业于当地国百强院校的年薪为14.1万元,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年薪为8.5万元。
记者李琼 图片: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