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严管”打车应用背后的是与非

2013-05-16 14:27 来源:南方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为了在免费服务之中寻找商业模式,“滴滴打车”中出现了“加价叫车”这一选项,而其后衍生出来的“快的打车”、“摇摇打车”、“打车小秘”等50多种打车应用无不复制了这种竞价叫车的模式,悄然之中形成了一股暗流,将打车应用市场变成了一个“拍卖场”。

  去年底,一款名为“滴滴打车”的智能手机应用意外走红。准确来说,这应该是一款基于位置信息技术的“小圈子”社交软件,交流的双方是急于打车的消费者和出租车司机,双方将自己的位置信息放到“滴滴打车”的公共平台上来,而根据需求互动形成交易,堪称移动互联便民的一个成功案例。

  但可惜是的,中国的任何互联网服务创新都难逃商业化的命运追问,为了在免费服务之中寻找商业模式,“滴滴打车”中出现了“加价叫车”这一选项,而其后衍生出来的“快的打车”、“摇摇打车”、“打车小秘”等50多种打车应用无不复制了这种竞价叫车的模式,悄然之中形成了一股暗流,将打车应用市场变成了一个“拍卖场”。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价高者得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出租车市场毕竟隶属于公共交通管理范畴,而出租车涨价更应该由物价部门最终拍卖。于是随着“加价叫车”的兴起,各类打车应用也被各地交管和物价部门给盯上了,北京、南京、武汉等多地有关部门都放出风声,将对此种“不法”行为出台相关政策予以规范管理。

  行政力量一出手,顿时引发了各界纷纷争议,指责行政干预将扼杀移动互联创新的意见居然还不是少数,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扣帽子”的做法实在还是有些过于草率了。的确,打车类应用的兴起为人们出行提供了不少便利,通过智能手机的位置信息服务和社交互动特性,打车人能够和就近的出租车司机在第一时间取得联系,这无疑能够大大提高出租车的使用效率。

  笔者在北京试用“滴滴打车”时就曾经和一位司机进行过交流,据他介绍,如今他每天可以通过“滴滴打车”拉到七八单生意,尤其是在原来一些可能回程空驶的情况下也能方便找到客人,不会白跑一趟,所以他个人对打车应用还是很喜爱的。但他同时也强调这里面有个基本要素就是“不挑活”,也就是说他接单的原则是客人就近叫车就行,目的地是否够远他不是太在意,如果要是“精挑细选”的话,那么他其实通过“滴滴打车”能够接到的订单也不会太多。而这正是目前打车应用的“加价叫车”服务引发争议的最大问题所在,因为它助长了部分出租车司机“挑活”、拒载的不正行业风气,又被公共交通服务的公平原则。从这个角度来看,相关部门出台“严管”政策并非完全没有道理。

  但也正是因为症结的根本在于出租车行业的不正之风,笔者认为即使行政力量“严管”,打车应用也的确不应当完全否定其正面价值,打车应用作为新型信息沟通手段的效率性我们绝不应该抹杀,即使有“加价叫车”这样的bug存在,我们也只需要纠偏即可,而其解决打车难的问题根本仍然在于解决供需矛盾,提升整个行业的服务水平,并非叫停几个打车应用就能搞定的。

  程鹏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