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认为政府要走上“过紧日子”正常轨道但不能紧民生
继今年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现“一位数”增长,财政部13日数据显示,4月份全国财政收入仍延续低增长,不足7%的增幅不仅低于同期GDP增速,也低于全年8%的预算收入增幅。
如何看待现阶段财政收入增速慢于GDP增长?今年以来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为何“增减两重天”?财政收入下滑将对政府收支产生何种影响?记者采访权威专家,解读数字背后的“经济密码”。
房地产引领地方财政增长
中央财政收入同比下降2.2%,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4.7%——财政部公布的4月份财政收支情况显示,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一负一正”两极分化局面。
“4月份财政形势延续一季度格局,全国财政收入低增长,中央财政收入仍为负增长,这其中既有经济增速放缓的因素,也有政府主动让利,实施结构性减税的因素。减税大头在中央。”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
财政部数据显示,4月份多个主体税种低增长或负增长,进而影响整个税收,尤其是中央财政收入。
如4月份受工业增速回升拉动,国内增值税虽较上月增幅略有反弹,但9.5%的增幅仍显疲弱;企业所得税仅增长1.8%,尤其工业企业所得税下降5.3%,折射企业效益仍不景气;此外,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出现负增长,也导致中央财政收入下降。
“地方财政收入之所以两位数增长,主要与房地产市场回暖拉动相关税收反弹有关。”白景明说。
数据显示,4月份,受房地产市场成交额大幅增加拉动,占地方税收大头的营业税收入1631亿元,同比增长12.8%;而地方其他税种中,土地增值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收入分别增长30.5%、69.2%和16.9%。
财政收入转轨低增长
与以往财政收入增速长期跑赢GDP增速不同,今年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开始低于同期GDP增速。如何看待这一转折性变化?
“对财政收入增速出现下滑现象,需要引起警惕,但没必要慌张,应坦然面对。”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说。
高培勇指出,我国持续多年的财政收入高速甚至超高速增长现象,始于1994年,是分税制改革的产物,具有相当的改革红利性质。只要是改革红利,其释放的效应到达一定程度后,必然要步入递减状态。
“财政收入的持续高增,是某一阶段的特殊现象,只有与经济增速相适应的财政增长,才是常态。”高培勇说。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财政收入增速和GDP增速是完全不同的统计概念,二者可比性并不强。但二者之间的变动,可在一定程度上衡量财政状况与经济发展的协同程度。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学院院长马海涛指出,财政收入波动通常大于GDP波动。当经济快速增长时,财政收入增速可能高于经济增速,当经济增速放缓时,财政收入增速可能比经济增速更低。随着我国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入中速增长,财政收入增速出现回落并趋近于GDP增速,属意料之中。
展望后市,财政部表示,初步分析,制约后几个月财政收入增长的因素仍然较多,主要是受工业增加值增长趋缓、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下降、企业效益下滑、房地产成交量下降以及实施结构性减税等影响,全年财政收入特别是中央财政收入形势不容乐观。
紧政府不能紧民生
与全国财政收入增速的下滑形成鲜明对比,前四月全国财政支出增长13.6%,高于收入增幅6.9个百分点。
“对处于深度转型调整期的中国而言,财政收入告别以往高增长,亟须政府走上‘过紧日子’的正常轨道。”高培勇说。
白景明强调,“过紧日子”应该是紧政府而不能紧民生。“中国财政运行到了矛盾凸显期,倒逼政府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优化支出结构,压缩不必要支出,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打造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中央财政收入的减少,势必影响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而扣除房地产因素,经济增速趋缓对地方本级收入的影响亦不容忽视。
高培勇强调,面对财政收入增速下滑,当前要防止一些地方为维持以往大手花钱势头,甚至为了延续政绩风光的需要,对税务机关摊派超出实际的“硬任务”,导致征收“过头税”,也要防止一些政府部门动用非规范手段攫取非规范性收入,重蹈乱收费覆辙。
此外,当财政收入的减少妨碍了地方经济指标的实现,或障碍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资”计划时,也要警惕地方政府重走地方债务融资平台老路,引发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韩洁徐蕊)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