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近期捍卫自身合法权益的努力仍在继续。继几名股民诉佛山照明虚假陈述索赔案获法院受理后不久,五粮液、绿大地、紫光古汉、彩虹精化、宁波富邦等证券民事赔偿案也有望于近期启动或正式开庭审理。加上创业板市场几乎可以肯定将被严厉处罚的万福生科,投资者民事司法维权有望全面开花。
损失民事索赔有门,对投资者来说有利于减少损失甚至恢复投资前财产原状,避免了血本无归,是证券民事司法的一个进步。但这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并不完美的折中结果,甚至可以说只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最小限度弥补方案,就投资者保护的效度而言偏于保守。毕竟,投资者进行投资的目的是冀图保值增值,至少想跑赢同期银行存款收益,而不仅仅是维持原值或减少原值损失,更何况还是通过艰难司法维权、简单恢复原状的做法。
证券市场中受损的大多数投资者并没有参与到证券民事赔偿的行列来,以及参与其中的投资者所获得的损失赔付率较低(相对于整体损失而言,个案胜诉所获赔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投资者即使不能未雨绸缪,也应开放维权思路,用足法律法规赋予其的查阅账簿权、重大事项提案权、人事监督权等全部维权手段,而不能仅是消极地坐看所投资企业的经营起落,或坐等企业管理者及其专业辅助中介机构的最后良心发现。
实际上,主动维权、开放维权和创新维权延续着投资者保护的主要属性,是证券维权的核心价值所在,更是支撑投资者维权成败的法律实务阶梯。
当下A股市场一个不可回避而又让人尴尬的证券维权现实是,投资者在面对非系统性的人为损失,譬如拟上市公司欺诈发行、上市公司高管违反诚信及善良管理人义务、财务粉饰或财务造假、中介机构背弃执业操守出具非真实性法律或财务文书等非法行为所导致的损失时,投资者往往不是积极选择以各种方式维权,而是选择了消极等待,等待证券侵权“生米煮成熟饭”。即使有少许的投资者最终选择了司法维权,也多是采用恢复原状性质且有最高额限制的证券民事赔偿诉讼维权手段,维权手段非常消极、单一。
投资者的安全必须是用不停挥舞法律“大棒”换来,而且还必须在面对各类层出不穷的造假、虚假陈述手段时,以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主动对维权的“大棒”推陈出新,以便让其手中的维权手段不落后于造假者的侵权手段。对此,美国上至证交会(SEC),下至机构投资者及一般投资者,都感触颇深。美国在投资者维权领域,不仅有“个人诉讼(含股东集团诉讼)”,还有SEC提起的“非个人诉讼”;不仅有《1933年证券法》等一般法,还有被业界称为矫枉过正的《萨班斯法案》和《投资顾问法》等专门法。
相对于国外成熟市场国家的投资者维权而言,中国的投资者维权还完全可以更前瞻一点,更主动一点,更有创意一点。一旦投资行为发生、投资权益遭受非正常损失,在既有法律框架下,第一步要首先启动管理层问核程序,通过主动预防式维权尽可能将维权端前移,通过查阅账簿、股东名册等维护投资者知情权的法律救济手段将证券维权程序移至实质损害发生之前。第二步要强化事中管理,在关联交易、大股东占款等重要事项发生时,要通过提案管理层、对管理者提起股东代表诉讼等维权手段将风险控制在事中。第三步在所有既有救济手段都用尽、损失仍然无法阻止时,选择破产重整程序或提起证券民事赔偿之诉。此时,除破产重整程序这一上市公司重生程序外,为尽快获得赔偿并尽可能减少直接或间接损失,尤其是起诉时仍持有所投资公司股票的投资者,为避免羊毛出在羊身上,起诉的对象要不限于所投资上市公司及其控制人和管理层,还应包括为其提供服务并负有责任的中介机构或PE机构投资者,并尽可能让最后的损失由公司实际控制人、负有责任的PE机构投资者或中介机构负担,至少是共担,而不应仅仅是由上市公司自担。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