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中,上海商业人欢市旺,抽样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20%以上。但不少消费者发现,一些春夏服饰新品已经挂上了“5折”乃至“3折”的促销标签,“新品打折”的怪圈再次出现在市场上。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服饰市场屡屡上演的“新品打折”,背后是定价机制的缺位;而生产商和销售者看似用低折扣拉动了消费,却难以获得较高的客户回头率,反而会陷入库存增多的困境。
由于今春上海天气变化多端、气温起伏不定,造成不少生产商将春装与夏装新品同时上架。虽然商品选择丰富了,但很多消费者认为 “价格太高”。据粗略统计,中档品牌的当季外套、短袖连衣裙的价格均在七八百元,而单鞋、凉鞋的单价都向千元靠拢。与去年同期相比,此类商品的定价涨幅在20%左右。与高价对应的是大幅让利,目前商场平均优惠力度在5折,有些品牌还有3折、4折等特惠价。但不少消费者指出,由于产品本身定价就很高,即使打折了还是贵;尤其是企业刚上市就打折的举动,让人觉得产品价格“水分太大”。
记者注意到,在前些年价格部门曝光部分商场“虚假打折”的行为后,当年服饰产品的定价明显减少了 “水分”,商场里的促销标签数量有所减少。但这些年,相关案例曝光得少了,“新品打折”的现象又多了。业内人士透露,服饰产品的定价不受监管部门控制,所以产品定多少价钱都由企业说了算。这些年为了用低折扣吸引消费者,大部分企业都会在产品标签上的原价留有“空间”,方便商场营销时给出低折扣。所以从监管的角度看,定多少价格监管部门不能 “说了算”;但规范营销方式,还是能推动产品价格回归实际。
商业专家则指出,从生产企业和商场的发展角度看,“新品打折”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积累人气,但并不利于积累回头客。一方面,对低价产品感兴趣的消费者往往有比价的习惯,加上网购市场上的低价产品数量众多,所以很难增强客户黏度。另一方面,“新品打折”还会让消费者养成“不打折不购买”的习惯,从而降低产品的周转率、增加产品的库存,提高企业的成本。此外,经常打折还会降低品牌的品质。不论在中国市场还是国外市场,那些最受消费者青睐的品牌都很少用打折作为招揽人气的手段。所以,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应当考虑跳出“打折”、“价格战”的竞争方式,用设计、品质、服务等元素来吸引消费者。本报记者 任翀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