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经济观察  > 正文

中国商务航空火爆背后的“冷思考”

2013-04-18 14:5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新社上海4月18日电 (记者 李佳佳)虽然尚未出炉准确的现场成交数字,不过正在上海举办的亚洲商务航空大会依然是城中热议的经济话题。诚如中国公务航空集团首席执行官廖学锋所言,“中国商务航空市场的井喷式发展才刚刚开始”。

  2011年6月,美国国家公务航空协会和上海机场集团在沪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全球四大商务航空会展之一的亚洲商务航空会展将于2012年至2016年连续5年落户上海。

  作为新兴市场,上海是怎样走入欧美飞机制造“大佬们”视野的?一方面,经历了金融危机的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公务机订单量锐减,连豪客比奇这样的老牌飞机制造商亦陷入困顿,申请破产保护;另一方面,大洋彼岸的中国,商务航空市场却自2008年开始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在大中华地区注册的公务机数量已增至336架,其中上海机场公务机航班量达3800架次,占全国1/3的市场份额,并仍以每年10%以上的幅度增长。

  去年,亚洲商务航空大会首次在上海亮相,吸引了成龙、赵本山的私人飞机加盟,成为彼时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今年,观众不再热衷追逐“明星机”,纵观现场展会情况,大中型客舱最受青睐,3000万至5000万美元的公务机是销售的主力机型。

  随着中国低空空域的逐步开放,直升机市场的潜力也在显现。霍尼韦尔航空亚太区商务总监瑞希杰告诉中新社记者说,“我们期待下阶段中国会有超600架直升机,可能还不能满足中国市场的直升机需求。”

  不过,任何产业“火爆”之余必然需要相应的“冷思考”。比如飞行员资源的严重短缺,高额的飞机管理、维护和地面服务费用,因缺乏和其他国家民用航空管理部门的互惠协定,所导致的繁琐及耗时的适航审定程序等,都是当下制约商务航空发展的因素。

  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景逸鸣对此坦言,“上海发展公务机是适应于上海城市需要的”。

  他认为,目前中国公务机消费正在呈现三大转变,由身份消费向功能消费的转变;由民间自发向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的转变;以及由简单承运向全产业链的转变。

  在硬件设施上,2010年3月上海已建成启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务机基地(FBO),年设计公务运营保障能力6000架次。据他透露,未来上海还将规划设计全新的4500平方米公务机库,浦东国际机场也将再兴建2条跑道,届时会有专用公务机位。而虹桥东片也规划综合改造4.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公务机全产业链。同时上海机场方面还考虑缩减航班起降时间,为公务机起降提供更多时间上的保障。

  在软件投入上,很多海外飞机制造商也将技术成熟的飞行员带到了中国。达索猎鹰公司亚太地区客服总监刘丽英告诉记者,达索目前已有两名飞行员常驻北京,今年还将新增一名。而对于飞行申请,比奇北亚区销售总监刘自强则表示,飞行审批制度如果更为宽松,对公务机发展会有推动作用,“现在申请飞行需提前4小时,如果还可以再缩短,私人飞机拥有者的飞行将更为便捷”。(完)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