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质量个案不足以撼动“洋奶粉”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但或许也能给国产奶粉提供新的竞争机会。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国内乳企能否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质量管理,做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好奶粉,以过硬的品质赢得市场信任。
新西兰官方近日证实,新西兰出产的小部分牛奶和奶粉中检测出少量有毒物质双氰胺残留物。新西兰方面认为,双氰胺主要来自农场肥料,而且含有少量双氰胺残留物的食品对人体无害。这一风波目前仍在发酵。
在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以后,由于对国产奶粉信心不足,国内不少消费者转向购买“洋奶粉”。随着国内消费者在海外购买奶粉的现象愈演愈烈,一度造成当地市场库存告急,奶粉脱销。抢购潮的背后,隐藏的其实是消费者认为“洋奶粉”质量更可靠的“刻板印象”。
这种“刻板印象”为“洋奶粉”进入我国市场大开方便之门,也为“洋奶粉”强势的品牌溢价提供市场基础。近年来,“洋奶粉”屡次以“成本上升”、“配方升级”等为借口上调销售价格。尽管自今年1月1日起,我国已经对特殊配方婴幼儿奶粉等进口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但“洋奶粉”的价格依然“高烧不退”。
在“洋奶粉”的冲击下,国内奶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据统计,目前我国进口奶粉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从2008年前的30%左右跃升到50%以上;在高端奶粉市场,“洋奶粉”的市场占有率甚至超过70%。由于市场份额不断受挤压,国产奶粉的市场话语权也迅速衰退,特别是在“洋奶粉”变着法涨价的情况下,国产奶粉虽然饱受成本压力,但却明显缺乏调价底气,导致行业盈利难度加大。
事实上,“洋奶粉”的产品质量并没有消费者想象的那么“邪乎”。在进入我国市场的过程中,泓乐、可益多、亨氏等一批洋品牌已经登上了质量不合格的黑名单。而此次“双氰胺门”,再一次打破了“洋奶粉”产品质量安全的神话,我们也应从中吸取教训。
总的来看,“双氰胺门”的症结仍然出在奶源基地的牧草环节。近年来,国内乳企加大奶源基地建设力度,自由牧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在奶源基地管理方面却仍存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乳企应充分吸取教训,加强奶源基地的精细化管理,严格把好每一道关,使奶源基地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从源头上保障产品安全。
从另一个层面看,尽管目前“洋奶粉”质量个案不足以撼动其在国内市场的地位,但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这或许也给国产奶粉提供了反击“洋奶粉”快速扩张的竞争机会,而能否抓住机遇、在竞争中实现“你退我进”,关键在国内乳企能否踏踏实实做好产品质量管理,做出让消费者放心的好奶粉,以过硬的品质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和市场的认可。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