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IT  > 正文

两成平台收益超30% 监管层再提P2P收费机制

2014-08-27 09:4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字号:       转发 打印

  每经记者 邓莉萍 发自深圳

  收益率,一向是投资人关注的焦点之一,P2P行业同样如此。P2P网贷从进入中国的那一刻起,就显示出“高风险、高收益”特征,虽然一直有人在警示风险,但其高收益仍然吸引着投资者不断涌入。

  银监会创新监管协作部主任王岩岫日前表示,P2P应该有明确的收费机制,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如果你是20%这种很高的利率,我们很难看到你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还有,不能以新钱还旧账。”

  “收益肯定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因素之一。”一位投资者说。

  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年化收益超过30%的平台占比约为20%。事实上,从平台的角度看,为了平台的良性发展和运营,自然希望平台上提供的利率越低越好。

  新平台常用高收益吸引投资人

  到底平台提供多高的收益才算是高收益?或许,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论,不过,相对于收益率在5%~10%的理财产品来说,绝大部分的P2P提供的收益显然更高。

  根据网贷之家以1000多个P2P平台为基础统计的数据显示,7月,年化利率在36%(月息3分)以上、30%~36%、24%~30%、12%~24%、12%以下的平台占比分别为9.42%、11.08%、15.79%、54.57%和9.14%。由此可见,低于12%收益率的平台占比不到10%,而提供年化24%以上收益率的平台占了35%,年化收益超过30%的平台占比约为20%。

  网贷之家在分析报告中指出,7月年化利率在30%以上的高息平台在所有平台中的占比略高于6月,主要是因为7月新上线了90余家平台,这些新上线平台的高利率使得该利率期间的平台数量增多。

  以7月上线的好借好贷为例,该平台上的3月期限的借款项目年化收益达到了24%;同样是7月份上线的一路发创投,其7天标的平均年化收益达到了18%。

  一些平台为吸引投资者,除利率外,往往还设定一些奖励,比如新成立的宜企贷,一月期项目除了给到投资人21%的年化利率以外,还给每个投资人1.5%的的奖励。

  “一些新平台,或一部分问题平台,他们没有投资者,在业内也没有很高的影响力,为了吸引资金,只能靠高息来吸引投资者。”一位P2P行业人士对记者表示。该人士还预测,目前业内可能有60%的平台收益可达到20%以上,只有一些经营稳定的平台才能将收益做到20%以下。

  共富网CEO隋阿宁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风险与收益呈正相关,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金融产品的定价大致可由两部分构成的,第一部分是无风险资金成本,第二部分是风险补偿。无风险成本可参照银行存款利率,而第二部分风险补偿才是P2P平台收益率的关键,投资者对于不同的平台所要求的预期收益率是不同的,知名度、美誉度越高的平台其收益率越低;知名度、美誉度越低,特别是刚刚成立或担保实力不强的平台需要付出的收益率就越高。

  高收益不利于平台发展

  虽然P2P的高收益可以吸引部分资金,但对平台来说,却是一项很大的成本支出。

  一方面,如果给投资人的收益过高,对平台来说,显然利润空间受到压缩。另一方面,愿意给出高融资成本的企业,可能风险也更大。

  王岩岫此前曾表示,如果P2P平台维持像20%这样的高收益,很难看到其发展空间。

  “很少有平台能够长期维持高收益情况的,”前述业内人士表示,一般都是新平台在一两个月之内为吸引投资者提供一段时间的高收益,如果长期收益率很高,对平台来说有很大的压力。

  此前,有P2P平台负责人表示,一般的民间借贷,或者小贷担保公司的项目,借款人的融资成本也在30%以下,而一些好一点的项目利率可能会更低一些。对一个平台来说,只有让利率维持在一定的区间,才能够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隋阿宁认为,从借款人方面来看,平台要给投资人30%的收益,再加上平台的信息服务费、担保公司的担保费,那么你的借款利率至少在年化40%以上,你能否还得起钱?什么样的生意能够支撑40%的借款利率?

  隋阿宁称,过高的收益率压缩了平台或第三方担保的收益,而信贷最重要的原则是 “收益覆盖风险”,如风险过于集中在平台,在极端情况下无法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营,只会给出借人带来更大损失。投资的第一要义是要保住本金,而在本金面前,任何收益率都是虚无的。

[责任编辑: 林天泉]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