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IT  > 正文

明星微信账号启用“付费会员制” 运营商或分杯羹

2013-09-21 08:34 来源:中国广播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导读】娱乐明星微信账号启用“付费会员制”,粉丝每月付费可以获得会员资格。

  演员陈坤的微信公共账号最近推出了会员收费功能,用户在付费后可以看到陈坤的私房照片、书籍等更多内容,并可参与会员讨论区。陈坤的会员付费制是利用微信的浏览功能转到WAP页面,分别按照月、季度、半年和全年收取18元、50元、100元和168元的会员费。成为会员后,用户能享受到更多“特权”,尤其是可以使用“会员讨论区”功能,发布内容、评论和表示“赞”,类似论坛模式。

  这感觉跟微博的普通粉丝略有不同,愿意花钱来追星的粉丝,那真算得上“铁杆粉丝”了吧。这也是用户在微信中第一次可以看到非好友关系用户所发信息,是微信从社交平台向社会化平台扩展的趋势。

  说到铁杆粉丝,作家凯文。凯利在他的《技术元素》一书中曾经提到过一个著名的“一千铁杆粉丝”的理论,大概意思是,如果一个艺术家拥有了一千铁杆粉丝,他通过经营个人品牌获得的收入就可以养活自己。因为铁杆粉丝模式的本质在于,粉丝数量通常能代表销量。

  由此,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可能拥有几千万粉丝的陈坤,是否会通过微信平台所构筑的世界经营自己,达到更大的商业价值?有网友做了个假设,假如陈坤在新浪微博上有着5600万的粉丝基数,陈坤在微信上获得100万粉丝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在这100万粉丝中,只要有10%的粉丝成为陈坤的会员,陈坤光在微信平台上至少能够获得近千万的收入。腾讯微信方面对此也做出了回应,目前明星会员制模式还属于试运营期。但是,这种明星通过免费微信平台来盈利的方式却引起争议。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全国青联新闻出版界别副秘书长吴永强对此发表评论。

  微信是一个公共社交平台,微信的运营商没有收费,使用微信的客户却通过微信平台赚了钱,由此可能会导致微信的运营商以此为理由进行收费。免费的公共微信平台该不该成为明星揽金的舞台?

  吴永强:这个问题确实涉及到新兴的通讯模式,在社会运营当中自身的角色定位,尤其是使用者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应该怎样分担的问题,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解读的话可能是比较大的范畴,因为微信涉及到几亿用户,提出收费以后遭到了质疑。但是我觉得微信的运营方一直没有放弃通过一种变相的方式曲线收费的尝试,像陈坤这种模式,很可能会给微信的运营商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也会随之而采取一些变相的,甚至比如说和陈坤达成一种收益的分成。

  微信官方表示,目前明星会员制模式还属于试运营期,因此现阶段免费提供服务给第三方运营者,暂不涉及任何分成。也就是说目前腾讯是不和陈坤进行分成的,但是我们也了解到陈坤公众账号是由一家名为“深圳市比特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来提供服务支持,这家深圳公司的主业不是网络营销,而是开发App,并不是很知名。它的经营范围的确不包括电子出版或者互联网出版。这样的情况下,陈坤明星账号的收费是不是涉嫌违法和非法集资?

  吴永强:陈坤的微信账号交给一个商业机构来运营,这个商业机构毫无疑问是有成本付出的,这个成本是陈坤用这个收入来支付,还是用自己其他方面的收入来支付,这里面肯定会形成一种商业纽带的关联。这个运营商其实隐含了潜在收费的行为,又进行了这些电子信息产品的发布,可能在某些层面上会触及到现有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微信确实是太新了,我们现有的法律法规是不是能够覆盖到,可能还要仔细检索一些相关的规定。

  腾讯方面强调,想要开通收费会员的明星公众账号,必须由合法合规的公司来代理运营。微信会员制的业务模式只针对企业,因此微信支付的接口暂时不向个人开放。如果通过运作,手续都齐全了,都合法了。这种模式是否能够得到普通用户的广泛支持?

  吴永强:这种模式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否,受众是用手去投票还是用脚去投票,其实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以陈坤来讲,如果交了钱的会员觉得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毫无疑问交费行为会持续下去,甚至会更大层面,更广范围的影响到其他的受众也一起来消费。如果交费的会员享用一段时间觉得这个服务所提供的资讯远远不足以满足需求,或者是只不过是制造一个噱头而已,我想也会退出这个会员机制,那么这个负面效应也同样会扩散,所以能不能够持续,关键在于信息资讯的发布方能不能够提供大家认为值得付费的内容。

[责任编辑: 雍紫薇]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