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大宗商品市场剧烈波动,以原油为代表的指标品种在周初引领升势,去年全线暴跌的大宗商品也揭竿而起;但周中“黑色系”金属价格又带领大宗商品大幅下挫,随后又再一次反弹,“过山车”行情让全球投资者瞠目结舌。
大宗市场剧震,正逢全球主要央行决议货币政策的时间窗口。分析人士称,在产油国密集磋商限产、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等因素外,全球主要央行之间的政策分歧,未来一段时间将主导市场情绪。
“过山车”行情明显
本周周初,大宗商品价格延续年初以来的升势,北海布伦特油价更是反弹至每桶40美元上方,为今年以来首次站上这一重要关口。同时,铁矿石价格出现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单日涨幅,越来越多的交易员押注持续20个月低迷的大宗商品已度过最糟阶段。
实际上,今年一季度,大宗商品迎来集体回暖,原油价格得益于主要产油国同意冻结产量的协议,在短短的17个交易日内,油价较之前的底部暴涨了近50%。
受大宗商品市场回暖影响,矿产资源类股票成为主要受益者。其中,嘉能可和英美资源在2015年曾沦为富时100指数(FTSE 100)表现最差成分股,今年初以来股价均上涨近一倍。这两家矿商与智利铜矿公司Antofagasta领涨,后者的股票自1月20日以来上涨75%。铜、铝和锌价自1月以来反弹10%至25%。
然而涨势尚未稳固,连续涨停的黑色系商品周中在市场遭到空头反扑,煤焦大跳水,有色金属集体杀跌,从而导致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下挫。分析师们告诫,许多大宗商品市场上的供应过剩将继续令价格承压。
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价格8日全线下跌,镍价领跌伦敦金属交易所金属期货,铜价创下11月份以来最大跌幅。富时350矿业股指数当天跌11%,为2008年12月份以来最大跌幅。虽然隔日油价再度上涨4.9%,引领大宗商品市场再度反扑,但市场权威人士认为,近期的价格反弹不太可能持续,价格将再次下跌——除非全球最大原材料消费国中国的需求持续增强。
“我们已经看到风险偏好有所回归,”法国兴业银行分析师威特纳表示。“但波动性将会较高,不能保证价格将从目前水平直线上升。”
在最新发布的一系列报告中,高盛表示,延续20个月之久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还将持续,较低的价格需要保持更长时间,才能让仍受到大量供应重压的市场再平衡。据报道,高盛大宗商品研究主管杰弗里·柯里表示:“需求并未出现真正变化,(因此)需要更低的价格来推动并保持供应低于需求,以制造短缺。”
过去18个月,高盛一直不看好大宗商品价格,柯里曾预测油价可能跌至每桶20美元。今年1月,北海布伦特原油价格跌至每桶27美元,远低于2010年至2014年间每桶100美元的平均价格。柯里表示,近期的反弹,最终将被证明是“自我拆台”,因为这给那些资金短缺、苟延残喘的生产商抛了根救生索。柯里说:“这将扭转供应缩减的局面,市场本来有望在2016年下半年恢复平衡。”
基本面趋向平稳
中国需求放缓不再被热炒,主要产油国探讨收紧产量政策,已经成为国际原油市场的主导因素。未来,市场供大于需的状况难以扭转,但之前出现的近乎恐慌的抛售已经消退,油市基本面趋向平稳。
“我认为,即使市场尚未触底,我们也不可能距离谷底太远,”咨询公司伍德麦肯锡金属部门主管的凯特尔表示。
作为全球最大石油和金属进口国,中国正试图推动经济转型,从依赖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支出转向更多依赖于服务业。日经新闻社援引SMBC日兴证券中国经济分析师肖敏捷的观点说,中国采取的财政政策上是满分的答案,此举成为支撑市场信心的要因之一。
主要产油国方面,沙特阿拉伯官员将在未来几周会晤俄罗斯官员,全球两大石油出口国能否带动其他产油国冻结产量备受关注。目前,许多产油国的政府预算受到油价暴跌的挤压。
伊拉克石油官员表示,全球主要石油出口国,包括欧佩克成员及非成员,计划3月20日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冻产事宜。不过,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表示,尚未确定开会的日期和地点。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沙特和俄罗斯之前达成的冻产协议,是外交艺术的胜利,以最低限度的真实承诺换取了最大限度的舆论效果。产油国之间通过协调来操纵油价从来都不容易,而且效果也只能维持有限的时间,这在上世纪70年代表现得最为明显。美国页岩油在过去7年里逐渐崛起,这已变得根本不可能。
有分析指出,沙特和俄罗斯之间达成的半强硬立场,或许不会起到太大作用。消息传出后,油价大幅下跌,不过后来有所反弹。但在当前情况下,这已是两国所能采取的最理想措施了。事实上,该协议将不会令市场供应减少一桶,不会缓解石油供应过剩的局面。自2014年夏季以来,供应过剩已推动原油价格下跌了约70%。就说这份不增加产量的协议,也有赖于其他主要产油国的加入,才能在市场上发挥更大效力。
从供需的角度衡量,美国能源部本周下调对今明两年全球原油期货价格的预估值,认为原油供应增幅会超出此前预期,因产量在市场价格崩跌的情况下仍保持强劲。美国能源部下属的分析机构美国能源情报署(EIA)表示,预计北海布伦特原油期货2016年的平均价格为34美元/桶,2017年为40美元/桶,分别低于上月预期的37美元/桶和50美元/桶。
EIA在一份声明中称,由于全球原油产量增加,且疲弱经济增长导致需求低迷,全球原油库存未来两年将以超过此前预期的速度增长。全球原油库存的高速增长通常会延迟全球市场的供求再平衡,导致原油价格维持在低点。
各大避险基金的油价部位已普遍由空翻多,不过分析师对油价走势仍然审慎。之前由于油价疲软,美国原油产量已开始下降;但如果油价再进一步回升,页岩石油业者将重新增产。
全球市场预期回暖
对于长期需求下降、供需相对失衡的大宗商品市场,今年第一季度的暴涨难以延续,未来将缓慢上涨。就标杆商品石油来说,预计到2020年布兰特原油将升至65美元到70美元,2016年预计平均为每桶40美元。
路透社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国际油价未来五年逐渐上涨,但仍远低于崩跌之前水准。这项价格预期是基于对油气、银行、对冲基金、研究、专业服务、交易与专业媒体等领域的逾2500名能源专业人士的调查得出。本月稍早的这项调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
调查结果比期货合约更为看多。2020年布兰特原油期货目前平均交投于每桶50美元左右。在这次调查中,对于2016年剩余时间油价前景的看法高度一致。对于2016年油价的预估值集中在35美元到45美元,几乎全部预估值都落在30美元到50美元这一区间。布兰特原油价格2016年迄今为止平均只有每桶33美元,因此多数受访者预期价格将在2016年剩余时间小幅上涨。
但对调查涵盖的稍晚几年情况的看法,受访者取得共识的程度非常低,反映出油价暴跌过后回升的程度和速度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预估中值,在2017年至2020年间,国际油价将逐年上涨5到10美元,但预估区间也相继变得愈发分散。大多数受访者预计,到2020年油价将升至每桶65到70美元左右。但多达25%的受访者认为,油价将维持在55美元下方,另外25%的受访者预计届时油价将升逾80美元。
衡量不确定性升高的一个方法是,看看在较长时期内,受访者预估的标准差。2020年,该标准差将从2016年的不足8美元升至20美元,显示届时油价的不确定性为短期内的近两倍。
对于2016年油价,90%的受访者预期落在每桶30美元至50美元之间,差异为20美元;而对2020年,预估区间为每桶40美元至100美元,差异达到60美元。尽管市场有传言称,由于投资支出减少,将出现供应短缺,但仅有7%的受访者预计布兰特油价在2020年时将升至100美元或更高。
更有乐观主义者将产油国收紧产量政策作为见底。纽约咨询公司PIRA的创始人兼执行董事长罗斯表示,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主要产油国开始私下谈论每桶50美元的新油价均衡水平,进一步说明油市长期以来的大幅下挫之势正式结束。罗斯认为,油价在年底前应会回升至每桶50美元,欧佩克主要产油国最终减产可能带来帮助。“他们希望油价会达到50美元,这可能将成为全球油价的新基准,”罗斯表示。
若沙特和其他海湾欧佩克国家开始把50美元作为“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的合理价格”,就可能暗示着油价在很长时间以来的不同寻常的大跌走势结束。罗斯也在给客户的报告中表示,最近主要欧佩克成员国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将产量“冻结”在1月水平,是支撑市场人气的一个因素。这个协议对抑制眼前的供应过剩作用不大,尤其是在伊朗制裁结束后出口量激增的情况下。但他承认,共同进行“口头干预”是一个积极的开端,“可能导致最终实施减产”。而此前一段时间,沙特和俄罗斯很少进行这种合作。
罗斯是少数几个预见到2014年欧佩克会允许油价下跌的分析师之一。虽然去年上半年罗斯预测失误,当时油价反弹至60美元左右的状况没有持续,后来他和高盛等机构愈发看空油价前景,并在去年12月准确预测原油价格今年2月将跌至30美元以下。
货币政策分化制约市场上行
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已引发了对全球经济整体健康状况的担忧,一些央行警告可能出现通缩螺旋,同时新兴市场增长大幅放缓。主要央行倾向于加码宽松政策,与加息轨道上的美联储反向愈发明显,可能推升美元,从而打压石油为主的大宗商品。
以欧洲央行为代表主要央行不仅掀起负利率宽松大潮,还在不断加码量化宽松措施。受此影响,更多央行跟风降息,新西兰央行在10日利率决议,意外将基准利率下调25个基点,由2.5%降至2.25%。
投资热钱被认为是第一季度助大宗商品反弹的直接推手,最初想定1年4次的美国加息,由于年初的金融混乱很可能拖延。虽然美国2月份的就业超过预想,但美联储对加息的慎重态度似乎还没有改变。
长期来看,市场人士分析,全球货币政策分化将推升美元,打压大宗商品价格。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货币政策分化加剧了所谓的“政策分化交易”。该报指出,近期应是押注美国经济走强及欧洲面临的低通胀难题会共同推升美元的绝佳时机。欧洲央行已承诺进一步实施宽松政策,与此同时,有关美联储今年收紧政策的预期再一次升温。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都强于预期,而欧元区的数据则远不及预期。欧洲2月份再度出现通货紧缩,剔除能源和食品价格的核心通胀率意外下降。与此同时,美国通胀率则出现上升,1月份核心通胀率为2.2%,接近2012年创下的危机后高点2.3%。
过去一个月市场对通胀的预期迅速反弹,但欧美在这方面的差异也持续存在。德意志银行根据通胀期权价格计算,未来五年内美国物价下降的概率不到9%,低于一个月前的15%以上。过去一周欧元区通胀预期升温,但幅度不大,而且基数很低。期权市场显示,未来五年欧元区通胀率下降的概率为12%,低于上月末的17%。
此外,两年期美国国债与德国国债收益率之差本周一度触及2006年以来最高水平。汇率通常对短期收益率之差十分敏感,交易员追求更高的收益率。随着市场担忧情绪的缓解,资金应会从欧洲流向美国,从而推高美元。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传导至大宗商品市场,导致长期上涨承受压力。国国内的学者也担忧,美联储因素对市场的波动剧烈影响。在日前举行的北大汇丰全球资产配置论坛上,上海发展研究基金会高级研究员、海影(上海)投资咨询公司CEO刘海影表示,美联储因素导致了全球资本市场动荡,也令大宗商品市场受到震荡。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央行几乎一致行动的货币宽松,推高了全球的金融市场的价格。这个被推高的价格,其实隐含着对于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速度乐观的预期。但是这个预期迟迟未能被实际所认证。所以这个被升高、抬高的金融市场价格,与一直低迷的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有一个落差,这个落差导致了一旦有不好的数据出台,就会导致在金融市场出现极大的波动。”刘海影说。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