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国际资讯  > 正文

英国下调2013年经济增长预期至0.6%

2013-03-21 09: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当地时间3月19日,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公布了英国年度预算声明,阐述未来英国经济政策的走向和公共财政状况。

  奥斯本表示,英国面临内外的挑战仍将持续,欧元区经济仍然非常脆弱。预算案进一步下调了今明两年英国经济的增长率预测值。预算案预计,今年英国的经济增长率为0.6%,仅为去年预计的一半,而明年可以达到1.8%,此后各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3%、2.75%和2.8%。

  奥斯本表示,英国经济问题的解决所需时间比预期的多,但经济问题正在解决之中。为了刺激经济,奥斯本表示,将采用减税和削减政府开支的方法来增加就业和促进经济增长。

  他表示,继2014年企业税下调为21%后,从2015年开始,企业税还将削减一个百分点,到20%,这将是主要发达经济体最低的企业税收,主要目的是刺激投资和创造就业。

  同时,今年英国政府还计划在未来两年减少各政府部门的开支2%,节约25亿英镑。这笔资金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计划基建开支每年增加投入30亿英镑。

  在推动房地产复苏方面刺激住房购买的措施,抵押贷款担保将帮助没有存款的人获得购房贷款。而存款一定比例,将获得政府提供20%的购房贷款。

  英国经济持续低迷不仅影响到了税收,也让预算赤字差距拉大。为此,奥斯本表示,达成减赤目标的时间将再推后一年,到2017-2018财年实现债务目标,将目前公共债务水平占G D P的高达75%的比重降下来。他表示,从2009年10月以来,赤字占G D P的比重已经从11.2%下降。

  奥斯本表示,政府开支占D D P的比重从三年前的47.4%下降到现在的43.6%。为了加强财政纪律,紧缩仍将持续到2015年之后。

  在就业问题上,他表示,2013年将增加60万人的就业。另外,他辩解称英国去年在公共部门每失去一个工作岗位,就在私营部门创造出一个就业机会。

  英国经济在2012年一季度陷入了双底衰退,此后在三季度因为举办奥运会而短暂恢复增长,旋即又在四季度再陷负增长,很可能陷入三重底衰退。就在预算案公布之前数小时,英国的经济数据带来的仍然是一些不好的消息。在去年11月到今年1月份的三个月内,失业数字增加了7000人,达到252万人。其中主要是18至24岁的年轻人。目前英国的失业率仍维持在7.8%,略低于一年前的8.3%。不包括奖金在内的周平均收入到1月份为止的三个月内增长了1.2%,是2009年12月份以来最低的增幅。消费者开支在未来数月内难以重拾升势,1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2.7%,2月份则上升到10个月来的高点2.8%。而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则可能吞噬英国家庭的开支能力。

  从公布的预算案看,资本开支增加对于英国经济增长的拉动有限。之前,经济学家曾经表示,如果能增加100亿英镑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资金,才会拉动G D P增长0.6%。

  不过,在继续紧缩,而又要刺激经济的情况下,奥斯本的空间确实不大,因此奥斯本在预算案中呼吁英国央行采取更多措施来刺激疲弱英国经济。此次奥斯本并未改变央行抗击通胀的年度任务。但他明确表示,央行将通胀率目标维持在2%是不够的。他表示,过去五年的经验显示,稳定的低通胀水平是经济复苏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足条件。他赞同英国央行采取一些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并且表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将持续下去。

  而20日公布的英国央行会议纪要显示,央行开始担忧宽松货币政策会引发英镑的持续贬值。

  该预算报告的论调基本处在市场预期之内。到截稿时,市场反应不大,由于奥斯本表示将继续执行积极的货币宽松政策,未来一年英国央行资产购买工具仍将实施,英镑曾一度短线全盘下挫,不过所有行情几乎都在两分钟内完结,之后英镑震荡反弹并扳回这部分跌幅。

  目前,奥斯本的支持率非常之低。民众认为,英国财政部应当加大发债力度,来筹集资金强化修缮该国年久失修的基础设施;还有民众认为,财政部在经济问题上的应对失当,将使英国经济在此后再度陷入衰退。还有人抨击奥斯本削减政府开支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半数以上人认为政府财政紧缩措施执行得太狠太快,严重冲击了经济和民生。未来,英国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解决英国的经济不景气问题将是各方目光聚焦的关键点。

[责任编辑: 王君飞]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