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图/华盖创意
(上接49版)
“百味盐为首”,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钠盐摄入过多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受历史悠久的中华饮食文化影响,目前中国人食盐摄入约80%来源于烹饪食品。然而,随着近年来食品工业的发展以及预包装食品的丰富,人们对于预包装食品的选择也日益依赖。虽然从盐的供应量来说,预包装食品的占有量相对较少,但依然值得重视。
营养标签
是消费者控盐的选择标准
业内人士表示,从今年起正式实施的《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规定,预包装食品应当在标签上强制标示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这四种核心营养素,以及占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法律上的这一强制行为给了消费者非常重要的选择权。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需要选择适当的产品,而且在对一些预包装食品进行再加工时,也可根据营养标签酌情加料。
业内人士提醒,在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选择食品时,需要关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关注购买食品的重量,然后根据其外包装营养标签上的标注,推断出吃完一包该食品人体所能够摄入的各种营养素数量;另一方面,注意食用预包装食品的频率,针对休闲食品如饼干、薯片等,含盐量虽算不上太高,但如果吃得比较频繁,在一段时间内人体盐的摄入量无疑也会超标。
因此,食品中的含盐量无论对于科研机构、食品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讲,都是值得关注的健康饮食重点。
预包装食品中的盐必须添加?
国家二级公共营养师路宏芹提出,日常包装食品中所添加的盐多为普通精制盐。“有些盐分个人认为没有必要添加,如甜味食物中的盐。”路宏芹认为,甜味食物中加入盐,目的是为了让口感更好。因为从烹饪角度来讲,如果想要突显食物中的甜味,可适当加盐;如果想突显咸味食物的鲜美,则可适当加糖。
预包装食品中是否可以减少盐的添加呢?
康师傅中央研究所所长陈应让告诉记者,在预包装食品中添加盐主要有三个作用。首先,有时候盐分在食品加工时可以更好地增强其加工特性,比如制作面包在原料里加适量的盐,可以让面更有劲道。其次,有些食品自古以来就用增加盐分来防止变质。但随着目前食品加工工艺的进步,盐的前两种用途已越来越不重要。盐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口味。国内预包装食品的基础自然是适应中国人的饮食习惯与饮食特点,在这其中盐就是很重要的调味品。
食品企业在减盐中博弈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中国人会在做饭过程中放盐较多,而美国人饮食中的钠则主要来自餐馆吃饭或在超市所购买的食品中。因此,美国控盐的方式主要是在食品加工业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设定一定目标,来逐步减少钠的含量。在5到10年的时间中,让人们逐步接受减盐后的食品口味。
据悉,类似或者更加成功的作法在欧洲国家也有很多。相对来讲,我国的食品企业在减盐方面是否有“规定动作”呢?
通过记者对部分食品企业的走访了解,完全能够感受到食品企业对待这个话题的谨慎态度。某食品企业负责人表示,针对中国人的盐摄入量主要来自烹饪这一特点,国家已经通过免费发放限量盐勺来做了控盐普及。再加上《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的强制实施,消费者对于食品营养素的了解更有依据。
“除了政府及消费者的控盐意识外,食品厂商在控盐方面也是责无旁贷的。”业内人士提出,食品企业应不断调查了解国人的饮食消费习惯,不断推出既满足国人口味,又利于消费者健康的口味多样的产品,供消费者选择。
然而,针对一些国外的食品厂商已经在食品外包装上标注或推出了“低盐”食品,国内的食品企业则表示不敢轻易尝试,值得进一步探讨。
不影响口感,
坚持半年可减盐10%
业内人士介绍,研究发现通常重口味的人对于食物中减掉10%的盐分不易察觉,因此减盐不妨潜移默化。经过半年左右的时间,10%的减盐目标并不难实现。这样做既不会牺牲掉口味的感受,还能更有利于健康的保证。
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包括相关单位、科研机构也都在减盐方面做着积极地研究和探索,但是目前在预包装食品上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减盐要求。
因此,目前来看,食品企业的减盐之路还需要得到全行业更大范围的响应与共识。一方面,坚持进行减盐方法的研究,用新的工艺手段辅助减盐。而另一方面,无论食品企业是否推出或标注出低盐食品,消费者依然需要培养关注营养标签的习惯。毕竟,即使是低盐食品,没有节制的食用依然能够累积出较高的盐摄入量。
本报记者 王怡
[责任编辑: 王君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