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8月16日电 题:立足香港数十年 上海理发店见证时代转变
作者 陈蔼欣
上世纪50至80年代,上海理发店在香港大行其道,因招呼好、服务好,吸引不少人光顾,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理发逐渐式微,上海侨冠理发公司是香港少数仍屹立不倒的上海理发店,规模最大,全店共有8位师傅。
走进老板高德田两层的理发店,地下是男宾部,灯光明亮,装潢简洁,放着多张上世纪60年代的多功能理发椅。沿着楼梯往上走,到了阁楼的女宾部,装潢截然不同,柔和的灯光、墙上贴着柯德莉夏萍的海报、播着怀旧的音乐,还有旧式电发机和卷筒,充满怀旧的味道。
69岁的高德田,原籍江苏,1959年14岁时迁到香港,16岁入行,一做便是54年,超过半个世纪,理发店也开了32年。
“初由江苏来的时候言语不通,没有英文的水准,就跟随父亲学习,父亲也是从事这个行业。”
上海理发师传大多来自江苏和扬州,他表示,“上海是总称,就如广东人,不分广州人、中山人。”
上海理发不马虎 胜广东理发
上海理发店都曾经历辉煌的时期,早于大概1950年,不少上海师傅南下香港,有些香港的理发店亦挂上“上海”二字,收费可贵几毛钱,虽收费较广东理发店高,但生意不错。
高师傅解释,“(上海理发店)服务好,做法不同,很细心,剪的款式不同,剃胡子、面毛很乾净,本地人比较马虎。”
男士在理发店进行全套服务(洗剪吹及剃胡子),需时约40分钟,由剪发、剃胡子、洗头,最后冲水吹乾。“慢慢洗,不痒了才冲水,用洗头水、护发素,基本上要洗三次。”
传统由男师傅主理
高德田的理发店设于一栋旧楼地下,楼底高18呎,足以建阁楼,将男宾及女宾部分开,但不是所有上海理发店都有此设计,一般店铺面积小,只提供男士的服务,或是后面几张椅供女士使用。
传统理发店内,男士要弯下腰,在洗发盘洗头,女士就比较舒服,与现时的发型屋相同,可以躺下来洗。
谈及师傅多为男性,他表示,正规的就不会用女师傅替男士剪发,有的都只是“一间半间”,男性一般不喜欢女师傅帮他剃胡子。
“人客坐下来,(女师傅)帮他剪,他也不知如何是好,接受不接受也不知道,好像很尴尬似的,但女宾就没有所谓,男女师傅都接受。”
剪发工具留岁月痕迹
上海理发店所用的工具亦有别于发型屋,最特别的是传统的手剪,高师傅指,手剪考验师傅的功夫,剪的时候要慢慢向上推,否则头发会卡着,相比电剪,手剪可令顾客的头发剪得平均一点。
此外,店内的工具亦甚具历史,高师傅笑言,“工具用了几十年,都不知怎么磨的,不掉到地上就不会坏,最多是不锋利,不锋利就磨一下,没有新的了,有的都是二手。”而他常用的钢剪就是德国货,现已停产,“有钱也买不到”。
四代客人 人情味浓
现时客人以老人家为主,百分之九十都是熟客,高师傅指,一向光顾传统理发店的人不会去发型屋理发,因为不习惯。
“由年轻剪到老,有些二、三十岁就光顾我们,剪了几十年,有些街坊搬到很远也来,已习惯了,好像一种感情,与客人熟络,什么都聊,像自己人。”
记者采访当天,刚好遇到一位妈妈陪17岁的女儿来剪发,原来卢太的家族与高师傅交情甚深。
“由我外婆、妈妈、弟弟、到我的子女,共四代,都是由高师傅剪。”卢太表示,妈妈已73岁,以前住在理发店对面的北角村,拆迁后搬到九龙,但仍旧相隔一、两个月就来剪发,去饮宴前又会来恤一下发。
卢太的女儿小时候由外婆照顾,“妈妈带她去剪头发,当然是去自己光顾那间,曾叫她去发型屋剪,但她说不习惯被陌生人洗头。”
聘人难租金贵 成夕阳行业
“传统的理发没有人做了,怎样吹、怎样剪、怎样剃,基本上都没有,只剩下老师傅。”
传统行业经常面对没人“接班”的问题,高师傅称现在找师傅很难,基本上只有老师傅,大部份超过70岁,店内最大年纪的师傅已80多岁。
问到有没有人来拜师,高师傅指要追溯至二、三十年前。他慨叹,由于工作时间长,薪水低,又没有固定的保障,年轻人都不愿入行,“那里还有年轻的,在香港出生不会做这行,赚几千块,送外卖也不止。”
面对租金及成本上升,但光顾的都是老顾客,不能大幅加价,洗剪吹的价格都是80港元,以薄利多销经营。高师傅坦言,“再加租就没得做了,就要亏本,最低也要维持到开支,还有自己的工资。”(完)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