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内地与香港增进交往,尊重彼此差异,求同存异,尤为必要。中新社近期采访部分在北京的香港人士,以平实笔触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经验,及与当地民众生活习惯与观念的交融过程,以期两地平和对望,今日起推出“香港人在北京”系列稿,敬请垂注。)
中新社北京4月28日电 题:内地快餐店的香港总裁:我有个北京人的胃
作者 杨喆 陈小愿
白色衬衣、无框眼镜,坐在办公室的洪明基显得干练、沉稳。面对记者,他的开场白是:“其实我也是北京人啊。”
此言非虚。作为香港家族企业第四代继承人的洪明基,13岁起去美国求学;1993年,年仅23岁的他毕业后就来到内地创业;而北京,一直是洪明基在内地发展的中心。如今43岁的他笑称,自己目前为止人生的近一半是在北京度过,这里是他待得最久的城市。
洪明基的企业在内地经营着多家餐馆,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日式快餐店“吉野家”。21年前,正是他在北京开了内地第一家吉野家。当时快餐在内地还是个稀罕东西。
13岁前一直生活在香港的洪明基从未想过会来内地,那时他觉得内地是十分遥远的地方,在以粤语和英文为主的环境下,他甚至从没想过未来会学习普通话。初到北京时,他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语言。
“那时听不懂普通话,好多交流都是靠猜的,加上对北京市场的运作体系、商业环境、人员结构和需求都不够了解,就是一个香港小伙子在乱碰壁。”洪明基说。
但他很快发现,这里的文化并没有给他造成太大距离感。“小时候在香港,我就很熟悉儒家的文化,即使没有读过很多书籍,也会从家庭教育和周围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洪明基说。正是这种亲近感,让他很快适应了北京的生活,也让他下定决心将北京的事业做大做强。
上世纪90年代初,洪明基把在香港广为人知的吉野家带到北京,却少人问津。最艰难的时候,洪明基经过市场分析将很多店“养”了起来,少则1年多则2年,直到人们慢慢尝试并开始熟悉这个品牌。
“从小父亲就告诉我做事要有始有终,而且我也相信顾客一定会逐渐接受快餐。同样是中国人,香港人喜欢的内地人也会喜欢。”洪明基说。
那段时间,他开始慢慢了解顾客、了解法律,同政府部门打交道,深耕内地市场。渐渐地,“吉野家”被内地民众熟知和喜爱,企业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目前,吉野家在北京、天津、河北、黑龙江、吉林等地门店已经有300多家。
在北京从事餐饮业,在洪明基看来并非偶然,因为他不仅喜欢吃,也“长了个北京人的胃”。
“北京烤鸭就不用说了,爆肚这种多数外地人吃不惯的食品我也特别喜欢。早上我最爱吃摊煎饼,晚上有空就和朋友涮火锅。”洪明基说。
工作闲暇,“吃”也成了他享受北京生活的最佳方式。他常邀几位好友,驱车到京郊密云的山里,吃烧胖头鱼,喝牛栏山二锅头,用最北京的方式度过惬意假期。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洪明基挚爱的节目,不仅因为他经营餐饮行业,还因为片中的情怀,他说,“片子里能闻到家的味道”。
“这让我一下回想起自己刚来北京时的感觉,中国人的血脉让我并不觉得陌生。”洪明基说:“北京这座城市给我的关怀、照顾、支持,让我很快适应了这里,也爱上了这座城市。而我接下来要做的,则是将这种关怀传承下去,带给更多来到北京的人们。”(完)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