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对冲疫情,激活消费

2020-05-08 11:09:00
来源:半月谈
字号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动荡加剧的背景下,提振消费信心、激活消费潜能,才能给经济复苏提供持久动力。中央近期召开的几次会议,均对扩内需、促消费进行了部署:在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的同时,首次提出“六保”,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释放消费潜力。

  当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依靠扩大内需来稳增长,依靠促进消费来对冲疫情影响。疫情发生以来,国内许多行业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9%。线下商业零售、餐饮、文化、旅游、住宿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最为明显。

  提升消费意愿,效果事半功倍。居民消费意愿的提升,可以放大促消费政策的效果。应当看到:随着全球疫情持续,中国经济在短期内会面临严峻的外部冲击,特别是“三驾马车”中的外贸与投资首当其冲,但随着支持“六稳”“六保”各项政策落地实施,中国经济重回增长轨道前景可期。

  促进居民消费,无非两条路径:一是提高居民收入;二是激发居民消费意愿。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景气指数呈强相关性,在全球经济承压的情况下,通过补贴或减税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收入,从而带动消费回升,成为顺理成章的选项。于是,消费券重出江湖。北京、河北、安徽、四川、浙江等省市均出台了相关政策。从数据来看,地方政府通过财政补贴、市场联动的方式发放消费券,对提高居民消费意愿起到一定效果。

  但消费券并非万能良药。要看到,当下制约消费的因素还不少,“不敢消费”背后还有诸多后顾之忧。疫情形势依然复杂,大众对外出娱乐、旅游、就餐等仍有担忧。不少企业也反映,复工复产还存在口号多、文件多、限制多等问题。如何在常态化防疫中保证有序全面生产并促进消费,考验各地的担当作为和基层治理能力。目前,既要绷紧疫情防控的弦,也要消除居民对消费安全的疑虑。

  深入分析消费瓶颈可以发现,许多人并非不想消费,而是遇到了钱袋子缩水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实际下降3.9%。因此,为落实中央部署,各地在推出消费券之外,还需综合施策,打出更多、更精准的“组合拳”。

  开启减税优惠的呼声渐起。过去,为了促进汽车消费,我国曾实施过小排量车购置税率优惠政策,效果明显。考虑到汽车行业较强的消费带动作用,可以在汽车等行业重启税率优惠政策。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今年年底到期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车辆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用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孙光奇的话说,此举有助于拉动汽车市场消费,对冲疫情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行业承压明显,从业者收入受到明显影响,需要更大力度的减税降费政策。数据显示,今年1至2月,全国减税降费4027亿元。一方面,给中小企业减税降费,是促进消费的重要一招;另一方面,对个人的减税降费政策也应纳入政策研究。比起消费券带来的短期刺激,个人所得税减免等手段对消费的拉动效果更为显著。

  挑战与机遇并存,困境中往往蕴藏发展的机会。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国民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疫情期间受到抑制的消费需求正在回弹。近期,各大电商平台发布的相关消费数据显示,“云购物”重燃居民消费热情,刚性消费需求呈上涨趋势。面对居民消费习惯、理念的变化,企业需要加快创新步伐,主动对接新消费需求,网上经济、夜间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模式将大有可为。

  困境倒逼改革,各级政府应当切实给企业营造更好的营商环境,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特别是好政策要真正落地、兑现,进一步优化促消费的相关政策,解决居民和企业的后顾之忧,方能激发更强劲的消费动力。

  (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0年第4期)

[责任编辑:杨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