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2018年“科学圈”的那些事儿

2019-01-07 15:09:00
来源:经济日报
字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沈 慧

  满怀希望与憧憬,我们迎来了朝气蓬勃的2019年。回眸2018年,嫦娥四号发射、首只体细胞克隆猴诞生、基因沉默药物获批上市、法医系谱学走向成熟……一个个重要探索令人目不暇接,一项项科技突破催人奋进,一件件科技进展惠及民生

  探索

  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茫茫宇宙除了我们,是否还有外星人存在?许多个万籁俱寂的夜晚,科学家们仰望星空,苦苦思索。

  探索未知宇宙,科学家们将目光对准了宇宙射线和引力波外的另一位“信使”——中微子。这是一种微小、几乎没有质量的粒子,非常难以观测。为捕捉这种银河系外的“幻影”,研究人员在南极下方制造了一块1立方公里的冰块,用光探测器装饰,以记录中微子在极其罕见情形下触发的微弱闪光。

  这个名为“冰立方”的巨大探测器,之前已记录了许多中微子,但科学家无法确定它们的特定宇宙来源。2017年9月22日,中微子与冰中的核相撞,光传感器很好地确定了它的来向。2018年7月,研究人员报道,美国宇航局的费米伽玛射线太空望远镜在检测到中微子的几天后,发现了一个非常明亮的耀变体。这是中微子望远镜第一次检测到中微子的星系外来源。

  中微子的“精彩亮相”是2018年浩瀚太空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但不是唯一。

  美国夏威夷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于2018年8月21日宣布,他们首次发现了月球两极表面存在水冰的确切证据,这有可能为未来人类月球探测甚至定居提供便利。也是在8月,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派遣“帕克”探测器前往太阳。10月,欧洲首个水星探测任务“比皮科伦坡”升空。“旅行者2号”探测器进入了星际空间,首次开始对这一区域进行探测。日本的“隼鸟2号”拜访小行星“龙宫”,揭开了人类首次小行星采样任务的序幕。11月,美国航天局“洞察”号无人探测器在火星成功着陆,执行人类首次探究火星“内心深处”的任务。12月,NASA的“源光谱释义资源安全风化层辨认探测器”到达小行星“贝努”。

  中国的探索亦从未放慢脚步。

  12月8日凌晨,嫦娥四号探测器搭乘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110小时后,到达月球附近的嫦娥四号,在月球附近顺利实施近月制动,成功完成“太空刹车”。向着遥远的月球飞去,嫦娥四号被赋予新的使命——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探访这片“秘境中的秘境”,嫦娥四号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开展月球背面低频射电天文观测与研究、开展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矿物组分及月表浅层结构探测与研究等。

  砥砺前行,这一年,中国航天领域的硕果还有不少。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三号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七星”模式,将包括鸿雁星座首颗试验卫星“重庆号”在内的7颗卫星成功送入轨道……

  面对苍茫宇宙,如今探索仍在继续,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突破

  拔根毫毛,吹口气,就能变出千百个一模一样的猴子——曾经《西游记》里的神话正在成为现实。2018年1月25日,两只来自中国的体细胞克隆猴“中中”和“华华”,登上了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的封面。

  这是自1996年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绵羊“多莉”诞生以来,首次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诞生的灵长类动物。这项由中国科学家独立完成的成果,被誉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的里程碑式突破”。克隆猴的成功,将为阿尔茨海默症、自闭症等脑疾病以及免疫缺陷、肿瘤、代谢性疾病的机理研究、干预、诊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中中”和“华华”的诞生仅是个缩影。科学的伟大进步,来源于崭新与大胆的想象力。2018年,科技捷报频传,重大突破接二连三。

  这一年,分子层面的研究让科学家发现人类细胞运转的秘密。细胞内的各组分是如何协调的,以至于能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行使功能?科学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关键是液滴。他们发现,许多蛋白质能够分离或浓缩成离散的液滴,特别是当细胞对压力做出反应时。如果液滴凝结过程发生错误,它们可能变为胶状甚至固化,并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这项发现不仅揭示了生命的奥秘,还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提供了思路。

  这一年,美国布罗德研究所华裔专家张锋团队开发出一种“基因试纸”,并在实验室中成功检测出一些病毒感染及肺癌患者的肿瘤标记物。

  生物学领域喜讯连连,其他领域亦是如此。这一年,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行。作为研究物质微观结构的“国之重器”,散裂中子源是一个体积庞大的“超级显微镜”,其正式投入运行,将为中国科研人员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平台。

  这一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在铁基超导体中观察到了马约拉纳零能模,即马约拉纳任意子。这种马约拉纳任意子纯净度较高,能够在相比以往更高的温度下得以实现,且材料体系简单。该发现或对稳定的高容错量子计算机研发有极大帮助,

  这一年,一块来自生活在5万多年前女性的骨头碎片,成为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在西伯利亚的一个洞穴中,研究者从发现的骨骼中提取古DNA,分析结果显示,“她”的母亲是尼安德特人,父亲则是丹尼索瓦人。这一最新发现,是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之间亲密相遇的见证。

  这一年,美国《科学》杂志6月刊登的一项新研究称,蓝藻可利用近红外光进行光合作用,其机制与之前了解的光合作用不同。这一发现有望为寻找外星生命和改良作物带来新思路。

  这一年,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气相色谱及质谱等方法在震旦纪(距今6.35亿至5.41亿年前)的狄更逊水母化石中找到了胆固醇样分子的痕迹,这是动物生命的标志,表明至少一部分震旦纪生物是地球上最早的动物之一。不久,另一研究团队在来自6.6亿到6.35亿年前的岩石中发现了一种现今只有海绵制造的分子,这表明海绵这种形式的动物可能比已有最古老的化石早进化了一亿年。

  ……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攀登无止境的科学高峰,我们脚步铿锵。

  惠民

  很少有一座桥能让全国人民为之沸腾,港珠澳大桥做到了。

  全长55公里——世界最长跨海大桥;15公里全钢结构钢箱梁——世界最长钢铁大桥;海底沉管隧道全长6.7公里——世界最长海底隧道;沉管隧道每节长180米,重约8万吨——世界最大沉管隧道;隧道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48米,也是世界纪录。

  跨越伶仃洋的港珠澳大桥,东接香港,西接珠海和澳门,使用寿命120年,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如今,随着大桥正式通车运营,珠江口天堑变通途,香港将获得更广阔的珠江西岸腹地支撑。

  正如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所说,科学的种子,是为了人民的收获而生长的。回顾2018年,一件件科技进展鼓舞人心的同时,也正悄然改变着你我的生活。

  以“食”为例。一种基于RNA干扰(RNAi)技术让基因沉默机制的药物,2018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一结果可能意味着:一种靶向致病基因的新型药物的诞生。早在20多年前,RNAi技术就已被发明,但RNA分子过于脆弱,且难以将它们引导到正确的组织中,因此难以转化为药物。后来,奥尼兰姆制药公司提出了解决方案,并推出静脉注射药物Onpattro,如今正式进入市场。

  与此同时,经过多年努力,来自20个国家的200多名科学家也于今年绘制完成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科学家们相信,小麦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完成,可帮助培育出抗旱、抗病和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

  再看“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宣布,创造并试飞了第一架不需要任何活动部件的飞机。这架2.45千克的实验飞机不依靠任何旋转涡轮叶片的推动,在直接使用电动力推进的情况下自主飞行了60米。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这种技术实现在大尺寸上的运用,未来将能生产出更安全、更安静、更易于维护的飞机。

  不只是飞机,这一年,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种能在原子层面“无缝缝制”两种超薄晶体的新技术,这将为制造高质量新型电子产品提供可能;美国警方将从犯罪现场提取的DNA片段与大型基因数据库比对,通过犯罪者的远亲“顺藤摸瓜”找到逃逸近40年的冷血杀手,开创了被称为“法医系谱学”的新领域;两个研究小组同时发表论文,揭示了一种仅在几分钟内便可确定小型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方法,为新药研发打开了广阔空间。

  ……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驾驶科学的巨轮,劈波斩浪,我们执着前行。

  沈 慧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