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中国台湾网移动版

滨海新区:盐碱荒滩到改革前沿

2018-10-10 09:46: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字号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陈建强 刘茜

  最近一期的《时代周刊》推荐了100个2018年度世界上最值得去的地方,天津滨海新区图书馆荣列第一。无法想象,图书馆改造之前是一所创办于1914年的老碱厂。更让人无法想象,滨海新区,40年前还是成片的盐碱荒滩。

  改革开放让滨海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总面积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00万,地区生产总值7053亿元。盐碱荒滩正在成为带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改革开放永不止步 

  滨海新区应改革而生。2014年5月,天津滨海新区大刀阔斧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将18个审批部门216项审批事项及工作人员集体划转到行政审批局,109枚公章精简为1个,在全国率先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模式,取得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重大突破。

  4年过去了,改革没有止步。

  “从电子化登记到获得手机版电子营业执照,只用了8分钟。”天津东疆友美家家政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在滨海新区东疆保税区,全程电子化注册受到科技型、互联网、共享经济型企业和创业者的欢迎,“数据跑路”让企业最多跑一次渐成现实。

  今年年初,滨海新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础上,启动新一轮改革,功能区数量从7个减少到5个。

  针对干部“能上不能下”、发展活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天津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实行处级干部全员就地起立、对号竞聘选岗入座、富余人员重新选岗。

  “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一个改革开放再出发、强身躯健体魄的过程。”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张玉卓说。

  生态宜居的智慧新城 

  1/3盐碱荒滩,1/3废弃盐田,1/3污染水面。

  这样的环境,怎样发展?

  2007年年底,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决定共同建设一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新型城市,最终选定在天津滨海新区一处30平方公里的不毛之地。

  2008年,中新天津生态城正式开工。10年后,荒地已是满眼新绿。

  出天津市区40公里,从彩虹大桥驶入中新天津生态城,清水绿岸旁、浓浓花荫间,低密度建筑群错落有致。

  这是一次从无到有的创造。

  埋首耕耘,荒滩上诞生了世界第一套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绿色建筑100%,绿色出行90%,市政管网普及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小于20%,实施水生态修复和土壤改良……22项控制性指标和4项引导性指标,既有前瞻性,也有可操作性。

  “举个例子,构建水生态与水循环体系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的特色与成果,10年前这里提出加强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实施分质供水,到今天仍不过时。”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保军介绍,雨水收集后经过绿地净化,全部进入景观水体用于景观补水,对北方缺水城市极具示范意义。

  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蒋宁说:“智慧代表城市未来生产生活的发展方向,主要表现为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智慧经济蓬勃发展,智慧生活形态更加丰富,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捷。建设智慧新城,滨海新区将做到智能制造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智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智能港口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来到滨海新区天津港,集装箱码头生产作业繁忙。“集装箱一体化”新系统实现了信息数据共享,生产组织流程标准化、调度指挥智能化、资源利用合理化和客户服务便捷化。天津港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李岩介绍:“天津港正加快构建港口云数据资源服务中心,建设基于云技术的口岸级数据中心和计算中心,此外还将搭建自动智能、成果智享、生态智联、数据智慧的京津冀港口物流供应链服务平台,使港口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

  “滨海新区不仅仅是一座工业新城,这里绿色宜居,智慧快捷,人文气息日渐浓厚。”在滨海新区已落户10年的张帆琪颇有感触,“吹着海风,读着书,令人惬意。”

  《光明日报》( 2018年10月09日 01版) 

[责任编辑:黄晓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