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理论新视野】中国改革开放助力全球价值链重塑
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全球价值链时代,货物与服务已经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跨国性生产网络。在当前中美贸易关系愈发紧张,美对华贸易逆差被严重高估的背景下,急需引入“全球价值链”视角来解释世界贸易发展的新现象,从而探讨改革开放的中国在全球价值链重塑过程中的角色定位。
概括地说,全球价值链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基于经济全球化而形成创新机制,指的是为实现商品或服务的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的网络,涉及从研发到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从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产业关联、资源协同、市场开放、利益共享等特征看,这一创新的全球性专业化分工机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支撑。全球价值链曾经在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前经历了约10年的黄金发展期,而如今,在逆全球化暗流涌动的背景下,全球价值链又面临诸多新问题、新挑战,主要表现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依据其技术先行、制度供给以及美元体系等综合优势,通过掌控全球价值链体系治理主导权从而过度获取超额垄断价值。这种治理模式,一方面削弱了链主自身的技术创新意愿,弱化了价值链体系的驱动动能,另一方面损害了链条参与方的利益,积累了系统性结构失衡风险,久而久之,会影响世界经济良性发展。
面对困局,国际社会表达了重塑全球价值链体系的意愿。近年来,联合国贸发会议、APEC领导人峰会、G20领导人峰会等均将重塑全球价值链列入议程和规划。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全球价值链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和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又从“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营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扩大进口”等四大领域进一步向世界释放出中国改革开放机遇。
在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有望从制度供给、技术创新、市场升级三个维度助力全球价值链重塑,并依托新型全球价值链为经济全球化注入制度红利、创新红利和市场红利。
第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为全球价值链治理提供更高水准的制度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了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各参与方同生共荣的基本特征,凝聚了包容共享、开放和谐的中国智慧。近年来,中国在启动国内自贸区试点的同时,主张并推动亚太自贸区、亚欧自贸区建设,在WTO框架内推进与相关成员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也主张共建金融市场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改革,强化国际金融领域的制度协调。“一带一路”倡议、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中国正用实际行动为全球价值链制度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第二,构建开放协同的技术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全球价值链重塑提供强有力的新技术动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在创新型国家战略指导下,创新人才建设、创新环境建设得到切实推进,中国的技术创新实力已有明显提升。在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原则基础上,中国的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将为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提供强大动力,进而为人类科技进步和全球价值链治理贡献中国技术方案。
第三,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动力源,为重塑全球价值链提供高品质市场需求保障。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改革和发展的目标指引。从全面小康到初步现代化,再到现代化强国,中国十几亿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将持续提升,对应的则是中国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型升级。从全球价值链运行的微观机制看,坚实的市场需求才能确保增值价值最终实现。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规模庞大、品质优良的市场需求,即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的最大红利。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面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矛盾突出的当今世界,面对仍然风险重重的世界经济,中国将坚定奉行改革开放国策,致力于与世界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更加包容开放、更富创新活力、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必然为全球经济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