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攻坚十问|如何把实体经济做强?
央广网北京3月8日消息(记者 马文静)“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时候,实体经济都是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振兴实体经济摆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随着我国进入“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传统增长动力衰减,资金脱实向虚态势显现,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引发各界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得究竟怎么样了?如何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在今年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为提升实体经济质效献言献策。
多项指标向好 实体经济现回暖信号
“最近一年中国的实体经济出现了非常明显的企稳向好的态势。”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表示,过去的一年,企业利润实现了大幅上升、实体经济中许多产品尤其是自主品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在上升,这些都是实体经济企稳向好的重要信号。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3%,结束了自2012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态势。企业利润的大幅上升成为实体经济回暖的重要信号,2017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5187.1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1%,增速比2016年加快12.5个百分点,增速创下2012年以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比上年增长24.5%。
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最具活力的经济细胞,民营企业对经济环境的感知最为敏感。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主席高云龙向记者表示,“我们对千余家民营企业做了一项调查,从民营企业的订单情况、对未来市场的预期情况、合同签约情况等多项指标来看,经济正在好转。”
减税降费释放红利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数据的回暖来之不易,其背后是政府大力减税降费释放的持续红利。
为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轻企业负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率先大幅减税降费,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分步骤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加上采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清理各种收费等措施,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
在此前大幅释放红利的基础上,今年减税降负还有空间吗?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了企业一颗“定心丸”。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同时,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不合理的坚决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央广网记者马文静 摄)
“今年减税降费力度超过去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向记者表示,在改革完善增值税的同时,报告还提出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措施,有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企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高云龙也表示,近年来,国内加大了减税降负、改善营商环境的力度,一系列措施的落地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随着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望超预期。
创新驱动实体经济转型 打造发展新动能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是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的,只能是大而不强。”习近平总书记7日上午在参加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如是说。惟创新者强,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时代,要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创新升级是唯一出路。
刘尚希向记者坦言,尽管减税降费为企业带来利好,但企业不能靠持续减税降费来维持生存,企业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型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附加值。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央广网记者马文静 摄)
在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看来,未来实体经济发展的动能一方面来自“老经济”通过转型升级释放的新动能,另一方面来自于创新前沿的科技成果带来的新动能,互联网等新技术将持续带动实体经济效率提升。
一系列政策将为新动能的壮大创造条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发展壮大新动能,提出了包括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等一系列举措。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发展壮大新动能,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指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要路径。”全国人大代表、海尔集团总裁周云杰表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等举措,十分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