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与实体要血脉相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要促进形成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的良性循环。即日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将陆续刊登“促进形成三大良性循环”系列报道,从金融和实体经济、金融和房地产、金融体系内部如何形成良性循环入手,厘清痛点难点,探究方法路径。敬请读者垂注!
对个人而言,血液循环是否畅通关系着生命安危。对国家而言,金融运转能否良性循环,关系到会否发生影响国家安危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资金是国民经济中的血液,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良性循环,是国家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的基础,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道理不难理解,但在金融实践中,确实存在着“脱实向虚”“资金空转”等乱象。为了追逐利益,大量本该配置到实体经济中的金融资源,通过金融“伪创新”,让资金换了“马甲”违规涌入到房地产等领域。虽然从短期看,金融机构获得收益,但是从长期看,这不仅造成实体经济“贫血”,更让金融业本身聚积了风险,严重影响了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贷款创造存款,金融机构贷款给非金融企业,非金融企业用来开展生产,形成一定的利润积累,再把其中一部分存到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有了资本金,再去扩张支持实体经济,这样才形成良性循环。实体经济提供给金融多大资本,金融业才能发展到多大规模,这样就自然形成对金融业发展规模的有效控制,也能够避免发生金融风险。”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说。
加强监管
整治“脱实向虚”乱象
资金在金融机构内部交易,如果不支持实体经济,就好比车轮打滑,虽然转得很快,但车子并没有前进。为了促进金融业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改变脱实向虚的乱象,2017年3月,中国银监会专门安排部署“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十乱象”专项治理。
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在“三违反”专项治理中,各级监管机构共检查发现问题11534个,涉及金额4.15万亿元,其中信贷、票据、同业和理财等具体业务领域的问题最为突出,内控及管理层面问题较多。在“三套利”专项治理中,各级监管机构共发现问题4060个,涉及金额3.78万亿元,主要集中在监管套利部分,突出表现在同业、理财(资管业务)、银信合作、部分表外业务等跨市场、跨行业交叉性金融业务中。
银监会还连续开出巨额罚单,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目前银监会已经公布查处了广发银行惠州分行120亿元违规担保案、农业银行北京市分行39亿元票据案、浦发银行成都分行775亿元资金空壳授信造假案等重大案件。其中,银监会对广发银行一次性罚没7.22亿元,为目前银行业最大罚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说,这一系列“强监管”行为有助于促进银行业机构合规经营,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下一步要抓住完善公司治理这个基础,从股东资质、关联交易、组织架构、考核激励等方面着手,理顺和完善公司治理体系。”董希淼说。
去伪存真
保护金融创新积极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产业升级与区域金融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李虹含认为,银行发展改革过程中要注意节奏、力度、方法,当银行“创新”过快甚至背离金融本源时,要使用监管手段来加以规制,让银行发展能够回归本源。银行业是实体经济主要的资金来源,必须整治市场乱象,遏制资金脱实向虚,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
董希淼称,良性的金融创新,有助于提升金融业竞争力,也有助于提升防控金融风险能力。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出现的一些乱象,不是金融创新本身导致,而是部分银行业机构以创新之名行套利之实,根子在于“伪创新”。就我国的情况来看,银行业当前的创新不是过快,而是相对滞后;不是过多过度,而是相对不足。监管部门在乱象整治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对金融良性创新活动的“误伤”,保护好银行业机构创新发展的积极性。银行业机构要深刻理解监管部门整治工作的意图和要求,妥善处理好金融创新与合规经营的关系。
服务小微
让金融回归本源
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中最活跃的部分,小微兴则实体兴。服务小微企业,是当前金融业发展的一大短板。金融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需要直面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金融机构服务小微企业需要勇于创新。
董希淼认为,促进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金融机构需要提升金融服务的广度。金融机构需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科技手段,增强金融服务可触达的企业、人群范围,特别是小微企业、农村地区的广大客群,增强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应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作用和银行业的核心作用,加快推进投贷联动试点,通过银行业资金的介入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向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客户,提高直接融资比例,优化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逐步降低宏观杠杆率。
民生银行首席分析师温彬认为,信息不对称是导致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信用风险偏高的主要因素。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财务不透明、信用记录缺失等问题,相关信息分散在工商、税务、海关、法院、国土、环保、电力等多个部门,银行若要获得企业完整信息、作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存在难度。
虽然存在着困难,金融机构在助力普惠金融的实践中依然有成功经验。例如,威海市商业银行就根据当地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特点,创新推出“智领通”融资产品,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因缺乏资产抵押物难以融资的痛点,被银监会评为“全国小微企业特色产品”。如今威海市商业银行累计为172家科技企业提供了信贷支持,贷款余额将近40亿元。数据显示,获得信贷支持的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达到20%以上,缴纳税收年增长率达到30%以上。
此外,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表示,现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构建现代化经济和金融体系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核心是征信系统建设。目前,我国正加强征信系统的建设。
可以明确的是,银行转型普惠金融是金融发展的必然选择。兴业研究普惠金融专题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有20万亿元市场空间等待银行业去拓展。银行业需要改变过去“嫌贫爱富”“嫌小爱大”的状况,积极开展普惠金融,让资金下沉,进一步提升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水平,让金融活水灌溉实体经济,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彭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