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如果高质量 5%也不可怕(国金观察)
黄小鹏
每年“两会”都要对一年经济工作目标进行规划,其中GDP增长率目标一直最受关注。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都定为8%,近些年,受经济发展阶段变化,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进入“新常态”,从2012年起 GDP增长目标下调为7.5%,2015年再次降到7%。2016年,政府首次公布6.5%-7%的区间目标,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这个目标既能鼓励人,也有现实可行性。改用区间目标之后,政府在安排各项工作时更加从容了,不必再受点目标的强制约,为了完成目标而不顾经济规律、不讲效率硬上投资项目或统计数据作假的动机大大下降了,从事经济工作的官员们到老百姓心态都更加平和了。
日前国务院公布的2016年政府工作量化指标落实情况,各项指标都完成得很理想。从去年下半年起,中国经济就开始出现了一些积极的现象,受供给侧改革和终端需求回升的影响,上游供需状况改善,生产资料价格触底反弹,大多数行业利润改善明显,特别是上游行业,部分企业告别巨亏。大约从2012年起,中国经济开始出现持续明显的下滑,各项统计指标显示,目前调整已经基本结束,接下来经济保持平稳低幅波动的可能性很大,因此,2017年维持6.5%-7%的区间增长目标的可能性比较大。尽管2017年通胀的压力比2016年略大,但从目标上看,实际突破3%的可能性也不大,保持3%目标不变也是大概率事件。
每年正式公布主要经济目标,是中国经济运行特色之一。大多数国家政府并没有什么明确的GDP目标,特别是年度目标,它们的经济增长倒真有点走一步看一步的味道。中国这种特有模式在提振民间信心、动员资源方面具有比较强的优势,特别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作用很明显。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硬性GDP目标负面作用就会凸显,在前期为了GDP目标而实行的粗放发展模式累积的矛盾显性化,环境污染、经济结构失衡、贫富差距恶化之下,GDP数据并不能很好地衡量社会福利情况。
所以,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有必要进一步淡化GDP目标,人们应该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增强市场化程度、转变经济运行机制上来,要把短期增长与长期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当前来看,房地产泡沫、金融系统风险、阻碍企业活力和分配公平等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当然,强调增长质量并不是完全否定数量,数量与质量存在统一的一面,质量的提高在未来时段内可以转化成数量。所以,就目前而言,不必纠结6%还是7%,哪怕是5%,如果质量足够好也不必害怕。
[责任编辑:郭晓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