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需求不振,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民间投资信心不足。”
“‘隐形壁垒’‘身份歧视’仍然存在。”
“一些地方政府管理服务还存在缺失疏漏,影响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专项督查”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勇、财政部副部长刘昆、工信部副部长冯飞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直言不讳。
增速降、占比降:“双降”根源在哪里
1至4月,民间投资同比增长5.2%,比全部投资增速低5.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速低7.5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出现下滑,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2个百分点——增速与占比出现“双降”。
5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情况开展专项督查。5月20日到30日,国务院派出了9个督查组,赴18个省区市,开展为期十天的实地督查。9个专项督查组共召开300多场座谈会,实地走访500多家民营企业,发放调查问卷10000多份。
“从督查的总体情况看,各地正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但与此同时,企业也反映了不少问题。”张勇说,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法规落实方面,部分政策措施缺乏配套细则,有的政策针对性、操作性还不够强,个别地方对国家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执行还不到位;二是政府管理服务方面,行政审批有待进一步精简优化,地方监管服务有待同步提高,需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更好地维护公平竞争;三是市场环境建设方面,“玻璃门”“旋转门”在一些地方、行业仍不同程度存在,生产要素成本较高的问题比较明显;四是企业自身发展方面,部分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对滞后,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核心竞争力不强,缺乏技术创新。
“融资难”“融资贵”:老问题为何仍难解
“在赴福建、江西督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反映最集中的一个问题。”张勇说。民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无论是资产规模以及抵押、担保能力都相对比较弱。特别是一些传统行业,不少中小企业在贷款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存在所谓的银行“惜贷”“抽贷”“压贷”“断贷”等问题。
部分民营企业反映,按照当地银行的规定,流动资金贷款到期必须先收回,才能再进行新的贷款。而这些资金都用在原料和半成品上,贷款到期时很难把产品全部卖光,因此无法在规定时间把全部资金收回还给银行,这造成了资金链的紧张——
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破解难题,需要多方发力。”张勇说,目前,福建、江西的政府部门专门拿出预算内资金,组建应急周转基金,帮助企业顺利持续地拿到贷款,能够“连连贷”“无间贷”。这方面,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此外,应该更多地给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渠道,包括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国家发改委在不断加大企业债券的支持力度,使企业融资能够多元化、多渠道。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加快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玻璃门”“弹簧门”:“隐形壁垒”怎么破
目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受到追捧。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指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要求平等参与、公开透明”。但在实践中,中小企业的参与度依然不足,“玻璃门”“弹簧门”依然存在。目前开展的第二批206个PPP示范项目中,大部分社会资本合作方仍是央企、省属国企或其他大型企业。
“总体看,PPP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我们在督查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刘昆指出。
一是当前PPP项目储备比较丰富,但是项目落地困难,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PPP对参与各方的管理水平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二是PPP立法还有待跟进,许多部门都出台了政策措施,但是统筹不够,各地在执行中遇到一些障碍。三是有的企业家反映,现在各地优质的PPP项目资源基本上都被国企垄断了,民企要投入PPP项目难度比较大,特别是参与好项目比较困难。四是有个别地方反映,政府部门合同意识较差,担心参与一些项目之后政府又会改变有关条件。
“这些问题,我们高度关注。”刘昆表示,下一步,中央财政将继续积极推进PPP法制建设,加强政策协调和统筹。落实好PPP财政支持政策,使PPP基金、财政奖补等政策落到实处。在已经推出两批示范项目的基础上,将继续增加示范项目,严格绩效考核,督促项目加快落地。与此同时,还要提升政府履约守信的意识,畅通民营企业参与的通道,使民间投资通过PPP方式真正有效进入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市场。
“通过参加对黑龙江、吉林的督查,我们发现,一是经济结构性问题,二是发展环境和体制机制的问题。在新一轮东北振兴当中,更好更快地发展民营经济,将有利于激发经济活力。”冯飞说。尤其在降低制度性成本方面,必须要下更大的力气,通过改革开放优化市场环境,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真正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
[责任编辑: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