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新常态”下宏观调控将走“中医式”路线

2014-12-25 08:42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专家指出,2014年至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7%,即可实现2020年GDP翻一番目标

  ■本报见习记者 乔誌东

  日前,“新常态”一词已然成为诠释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最佳注脚。自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常态”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论断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题中之义,成为社会关注的重中之重,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论断,则为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明确“定调”。

  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在“新常态”前,新华社一篇关于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经济工作的重要论述的文章中提及,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经济形势做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

  民生证券研究院执行院长管清友此前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新常态”概念结合此前的“三期叠加”,就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在经济新常态下,由于2011年至2013年分别增长9.3%、7.7%和7.7%,2014年至2020年GDP仅需年均实际增长6.7%,即可实现十八大提出的2020年GDP翻一番目标。

  国金证券的一份研报认为,根据“新常态”对竞争增长驱动因素的分析,中国已经从原来依靠要素投入,到依靠TFP(人力质量和技术进步)的阶段,要素投入一般可以带来经济快速增长,而依靠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速会明显放缓。

  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日前撰文指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的调控目标应该从保GDP增长逐步过渡到保证稳定的劳动力市场,即均衡失业率。

  管清友指出,以往宏观调控思路类似于西医疗法,通过“大投资”、“宽货币”实现总量宽松、粗放刺激,弥合产出缺口,但往往有严重后遗症,如产能过剩和债务风险,而在“新常态”下,未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将是“中医式”的,主要通过促改革和调结构消化前期政策,发掘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

[责任编辑: 宿静]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