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马云:减税是今天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情

2014-11-19 14:01 来源:证券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中国首富的言行总是备受关注。日前,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说,“我觉得减税是今天中国最需要做的事情。”这话不仅道出淘宝600多万户商家的心声,而且也反映了中小微企业的诉求。显然,马云的这句话不是心血来潮,而是针对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有感而发。

  但是也许有人会问:近些年来我们不是一直都在减税吗?的确,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应对危机,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结构性减税。2008年以来,实施了企业所得税并轨、增值税转型改革等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2011年9月份,根据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工资薪金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由2000元提高至3500元。从去年8月1日起,对小微企业月销售额不超过2万元的小规模营业税纳税人,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尽管这个惠及几千万人的就业和收入的利好政策受到普遍赞誉,但是,相对为数众多的小微企业而言,减税政策仍然不解渴。小微企业减税减负还有很大的空间,减少税费依然是小微企业最迫切的政策需求。

  其实,不仅小微企业减负还有很大的空间,中国结构性减税的空间也很大。目前,无论从进一步扩大“营改增”范围,还是从改革个人所得税征收模式等方面看,减税仍有较大操作空间。从减税的外部环境和减税的操作空间看,中国减税正当时!

  首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为减税创造了有利条件。减税是对某些纳税人、征税对象进行扶持、鼓励或照顾,以减轻其税收负担的一种特殊规定。一般来说,经济过热时增税,经济不景气时减税。在全球经济普遍陷入衰退的状态下,许多国家都通过减税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目前,国际方面,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国际油价大跌,外需疲软,外贸企业举步维艰。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非常高,更应该实行减税措施。国内方面,经济面临下行风险压力,需求不足。面对经济下行,给企业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减税减负,无疑是实现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手段。要拉动内需,鼓励消费,首先就要培育民众的消费能力,减税无疑是一个捷径。

  其次,国家财力大幅增长是减税的基础。近些年来,我国税收和财政收入都在高速增长。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达到100600.88亿元,同比增长12.1%。2012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增速分别比2011年和2010年低10.5个百分点和10.9个百分点。而2013年全国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为110497亿元,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总收入为64268.74亿元,完成预算的53.5%,同比增长8.5%。国家财力逐渐壮大为减轻企业和民众税负创造了条件。许多专家认为,减税是大势所趋,中国大幅度、大范围减税的时机已成熟。

  再次,降费不如减税。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实施普遍性降费,进一步为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减负添力。据悉,“降费令”的出台将每年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400多亿元。虽然这次降费的力度较大,不过,对于企业减负而言仍然是杯水车薪,因为针对企业的乱收费总是清理之后,过不了多长时间又死灰复燃。降费不如减税。企业负担的税负过于繁重,减税也就更加迫切。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发布的《中小企业税收发展报告》披露,就增值税而言,小微企业和大中型企业的税收负担(增值税/收入)比例大致相当;不过,在所得税率上,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明显高于大中型企业,差距甚至接近一倍。

  第四,减税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税制改革,形成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税收制度,更好地发挥税收在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调节收入分配上的作用。税收制度改革,既要考虑收入功能,也要增强调节功能,有利于引导经济结构调整。结构性减税不仅不会造成收入的减少,而且只会有利于税收增长。结构性减税强调有选择地减税,具有连续性、差异性和选择性特点,既可以避免一次性大规模减税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同时又给予滴灌式的税收支援,可促进相关产业、企业转型升级,健康发展。“营改增”试点以来,全国累计减税3276亿元,而今年前三季度,全国税务部门组织税收收入为77952亿元(已扣减出口退税),比上年同期增长7.4%,税收增幅与经济增长基本匹配。

  其实,严格来说,减税没有时机问题,因为任何时候减税都是让利于民,从这个意义上说,减税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而当下,或许是中国结构性减税迈向大规模减税的最佳时机。 ■文 风

[责任编辑: 宿静]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图 片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