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庆,随着旅游法的实施,饱受诟病的“低价团”、“零负团”一时间没了踪影。一年时间过去了,近日北京商报记者却发现,各类“低价团”、“零负团”又卷土重来。在业内人士看来,“低价团”之所以重现市场,除了为刺激那些“对团费敏感的游客”外,也因为不少旅行社认为《旅游法》的风声已过,又开始铤而走险。而旅行社为了规避《旅游法》的相关规定,也创新了许多诱导购物的新招式。
记者调查
“低价团”重现市场
去年10月颁布的《旅游法》中,明令禁止旅行社用不合理的低价招揽游客,但近日北京商报记者接到部分市民投诉,反映有部分旅行社依然以特价团、优惠团的名头从事低价团交易,通过安排购物来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时隔一年,旅行社“零负团费”大有卷土重来的趋势。
例如,港澳珠海游6日,团费仅为人民币1180元;1600元赴泰旅游;甚至一些港澳游目前出现300元/人左右的价位。一位业内人士指出,“1000元左右的香港5日游,肯定含有购物项目”。香港“4日3晚纯玩团”报价在3600元左右,价格低的旅行团显然有猫腻。
一位亲历低价团的游客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行程中买到假冒‘名表’、‘金饰’、‘名牌相机’、无休止的购物、不购物不许出店门……这些就是低价团所享受到的服务”。而之所以低价,据导游介绍,是因为消费者在旅行中的吃和住,全都靠这些购物点直接赞助,比如珠宝店赞助了宾馆、手表店赞助了机票,如果大家不买东西,购物点赚不了钱,以后旅行团就不可能以低价来香港观光。
上述业内人士介绍,所谓低价团是指旅行社以远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吸引消费者,然后在低价之外再加收各种费用,并在旅游途中大肆带团进入购物店,旅行社及工作人员从中收取回扣,一旦消费者拒绝购物或购物额度少,导游就恶言以对,极端时不让消费者出购物店。虽然去年“十一”实施的《旅游法》重点针对低价团,但一年过去了,仍有许多旅行社在经营低价团。
新闻追踪
强制购物手法创新
在《旅游法》实施初期,为了规避相关条款,旅行社会与消费者签订有关购物的补充协议。当然除了一些明确写在补充协议中的购物内容,仍有些商家在钻《旅游法》的空子,想尽一切办法诱导游客购物。曾经去过很多低价旅游团的王女士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很多行程里安排的景点都暗藏购物店,表面上是宣传当地风俗,其实只是有一些简介,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景点里购买纪念品。”有过王女士这种经历的游客不在少数,很多游客都是在“景点”把团费补齐的。
除了景点暗藏购物店这种方式外,最常见的另一种方法是把游客关在购物店中一段时间,游客就算不购物也不可以到购物店外或者回到车上,很多游客都是因为没办法出去就随意在店内看看,一旦在柜台前停留就马上有销售人员跟进,很多顾客都是在销售人员热情的介绍下买了让自己后悔的商品。
据业内人士透露,最新一种隐藏的购物方式则是让客车在购物店门口故意抛锚,当客人在等待修车或者新车到来的时间里,导游就会引导游客进入周边的购物店购物。也有导游借口用购物店中的卫生间带客人进店,导游会提前告知客人整个路途当中只有这一个地方有卫生间,要求客人下车到店中等待使用,往往一等就是一个小时,为购物创造环境。
上述购物方式均是商家常用的手段,因为都是以诱导为主,所以无法界定为强制,就算消费者离团后发现上当受骗想维权也很难。
行业观察
屡禁不止源于需求量大
据一位旅行社经营者介绍,低价团、黑一日游频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市场需求量大,商家的利润空间大。这些低价团、黑一日游在行程安排、住宿或饮食安排上并无特色,惟一的卖点就是价格低廉,现阶段我国出游的中坚力量是中老年人,对于这些中老年人来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就是价格。
上述经营者表示,“大部分中老年人,甚至一些二线、三线城市的年轻一代,见到低价、特价、零团费就会产生兴趣,根本不管行程里有多少购物店,附加协议看都不看一眼就签了,对他们来说没有比低价更吸引人的”。
对于低价的盲目追求也造就了之后维权困难的结果。据业内人士透露,《旅游法》实施初期,客流量明显下降,许多中老年游客都是抱着可去可不去的心情前来咨询,当看到同款旅游产品不包含购物店后价格增长几倍,就都选择暂不出游,随后政府慢慢开始放宽对旅游购物店的要求,只要在附加协议中写清行程中包含的所有购物店并明确告知游客即可,旅游产品价格又再次回落,客流量也随之回升。
很多中老年人明明知道低价团有问题,还是会选择,等到了旅游目的地随便买两样商品算下来比原来团费还要高,但是在他们心中这样的旅游还是合算的,下次他们还是会选择低价团,这是一种惯性的消费思维,很难改变。对商家而言,让游客购物产生的利润远高于操作常规团,使得旅行社低价购物团总是死灰复燃。因为散客市场对旅行社低价购物团的需求量大,可以调节市场随之变动,为了确保原有的客流量,所以政府无法取缔低价购物团,只能提醒消费者理智对待。
北京商报记者 程拓 实习记者 曾威
[责任编辑: 宿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