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浪潮的加速到来给我们带来挑战。
2013年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2020年将达到2.43亿人,2025年将突破3亿人。养老机构建设赶不上老年人的增长速度,这种供需矛盾在大城市尤为突出,等一张养老床位有的地方要10年以上,老人直呼“等不起”。
破解这一难题,政府和社会都在想办法,但硬件和软件建设,都需要时间。
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常有各单位设立的疗养院、度假村等,有的已经市场化经营,日子还不错,但大部分靠内部消费、财政拨款才能勉强维持。在中央八项规定等约束之下,这种靠拨款维持的疗养院生存将更加艰难。
一边是社会的养老需求存在巨大缺口,一边是优质的资源被闲置,如果能将二者打通,就能达到多赢效果,既能盘活这一批优质资源,又能为破解老龄化难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将能产生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在各地也确实有这样的成功案例。
把疗养院等转型为养老院的建议此前也有,之所以推进缓慢,一个主要原因是各地的疗养院“娘家不同”,有的属于部委,有的属于市级机关,有的属于国有企业,产权、归属等各不相同。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没有归口部门,隶属关系复杂,导致整合难度很大。
解决这一问题,当务之急是摸清家底,进行相关资源的盘点。每个地方这类疗养院、度假村到底有多少家?每家的经营状况如何?是否有转型意愿?转型需要哪些扶持?还需配备什么资源?让这些模糊的资源浮出水面,清晰起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面临的既有养老机构总量不足的问题,还有结构性紧缺的问题。尤其是在城乡结构方面,城区养老机构十分紧缺,而郊区和农村的养老机构数量矛盾并不突出。疗养院等主要位于郊区,在推进中,不宜把闲置的度假村等“一刀切”地改造成养老设施,不妨在某些疗养院密集的城市做个试点,通过政策倾斜,鼓励这些疗养院转型,条件成熟后逐步推开。
去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只有用好各方资源、集中各方智慧、汇聚各方力量,加快养老服务业,才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齐心共解这道世界难题。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