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经贸  >  大陆经济  > 正文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背景、内涵与途径

2014-01-14 15:08 来源:人民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原标题:胡鞍钢,鄢一龙,杨竺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背景、内涵与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到2012年,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二位、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研发(R&D)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申请发明专利数居世界第一位的发展绩效,[1]我们称之为“中国奇迹”。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积累了大量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三个“不可持续”,即工业化(重工业化)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高消耗、高投入和高排放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以及低附加值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方式不可持续。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情、国情都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既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面临各种国内外严峻挑战,但是机遇大于挑战,我们有能力将挑战转化为新的机遇。

  中国经济创造新的战略机遇的关键,就是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013年3月“两会”以来,新一届政府的基本思路就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勇气和智慧推动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2]

  那么,为什么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有什么历史脉络?有什么国内外背景?什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它的内涵是什么?有哪些步骤?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它的战略抓手是什么?

  本文围绕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个主题讨论和分析,并提出设想和建议。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大背景;第二部分是对“十二五”时期(2011-2012年)主要指标实施进展的中期评估和初步评价;第三部分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及步骤;第四部分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八大“引擎”,共同驱动。一、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中国

  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历史来看,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连续性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过程,如同中国经济发展版本,需要经历一个不断升级、不断“打补丁”、不断自我调整的过程。“升级版”的概念最初源自IT行业。IT技术的更新换代往往以软硬件“升级版”产品的问世为标志,它是对前一版本进一步开发、“打补丁”、完善功能,因此“升级版”产品也具有功能更强大、性能更卓越、用户需求响应更充分、用户体验更友好等特点。在经济升级这一重大问题上,党和国家领导人具有丰富的历史记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先后经历了两次大的升级:

  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这次升级旨在寻求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着力建立“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为迎来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奠定了基础。这一次经济升级的战略着眼点是通过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了三大战略转变,[4]使得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开始摆脱计划经济时期长期形成的传统模式,初步摆脱了经济的大起大落,转向更为稳定的增长;初步改变了长期以来重积累、轻消费的倾向,二者协调性增强;由片面发展重工业初步转向产业结构更协调的增长;由数量扩张初步转向质量提高;从人民生活改变缓慢初步转向人民生活快速提高;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转向初步开放的经济体。这一次经济升级,使得中国走上了一条注重效益、人民得到实惠的新路,也标志着中国经过三十多年艰辛探索、几经曲折,开始找到一条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国民经济发展道路。在这期间也出现多次高通胀和大起大落的情况。[5]

  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升级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对“九五”计划提出推进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中国经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严重的外部冲击影响下,避免了经济发展的“大落”或严重衰退,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国家,与此同时,从低质量、高增长转向高质量、高增长,从高资本投入、高增长转向资本投入相对下降、高增长,从高能耗、高污染排放、高增长逐渐转向低能耗、少污染、高增长。1995-200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32.9%提高到39.0%,提高了6.1个百分点,服务业就业比重由24.8%提高至27.5%,提高了2.7个百分点;资本形成率由40.3%下降到35.3%;能源消费量增长率只为1.1%,而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为负增长。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方面初战告捷。[6]从计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九五”计划实施“答卷”取得75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非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没有曲折的。“十五”期间在加速发展的过程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设想未能实现,“九五”时期已经初步转变的经济增长方式又出现向高消耗、重污染、低就业的旧有模式的逆转。[7]从计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十五”计划实施“答卷”取得64.3分。

  “十一五”规划作为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提高,安全生产形势大幅好转,地区间发展差距开始缩小,消费对GDP的贡献有所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单位GDP能耗快速下降,[8]经济发展方式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在此期间工业(重工业)主导,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从规划主要目标和指标完成率看,“十一五”规划实施“答卷”取得86分。

  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既是一场“持久战”,又是一场“攻坚战”,需要打破对传统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与路径锁定,具有过程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很难毕其功于一役。[9]

  历史经验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版本”每隔一段时间(十年或二十年)就需要一次升级,一方面需要解决前一段经济发展所积累的问题和弊端,另一方面更需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发展新的形势和大势所趋,旨在“两个提升”:一是提升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提升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资源配置能力、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  从国际环境看,一方面,在全球金融背景危机下,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原材料及劳动力价格上升、国际市场萎缩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国经济外需减弱、坚持出口导向经济困难加剧。以内需拉动增长,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成为必然选择。另一方面,全球气候异常变化引发的环境问题加剧,使得高消耗、高排放和高污染的传统黑色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从国内环境看,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现有体制机制间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露,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民生改善跟不上经济总量增长步伐等问题日益凸显,人民对于更公平的收入分配、更美好的生态环境和更幸福的民生提出更高要求。

  国内形势的压力和国际环境的“倒逼”态势,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也是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中国需要主动推进第三次经济重大转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打造升级版。第三次经济升级是第一次、第二次升级的历史延续和进一步深化,并有不同于前两次特有的含义。

  打造经济升级版的构想,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延续。这一构想,既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深化和拓展,这就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中国自古就有“纲举目张”的治国之道。汉·郑玄《诗谱序》:“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毛泽东讲:“有句古语,’纲举目张’。拿起纲,目才能张,纲就是主题。”毛泽东:《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两次谈话》(1953年11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3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抓住了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牛鼻子”,找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的“突破口”。

  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对“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和实施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估,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原标题:胡鞍钢,鄢一龙,杨竺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背景、内涵与途径

  二、对“十二五”主要指标实施

  进展的初步评估  从“十二五”时期头两年的实施情况来看,“十二五”规划的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比较理想。在28个实际指标中,完成进度为提前完成的有1个(城镇化率),进度超前的有17个,其中,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人均预期寿命两项指标缺乏近两年年度数据,但根据我们的估计,这两项指标进展顺利。进展顺利的有3个,累计占到指标总数的75%;完成进度为略有滞后的有3个,明显滞后的有4个。我们预计到2015年,28个指标中有25个指标可以顺利完成,它们是截至目前提前完成、进度超前、进展顺利和略有滞后的24个指标,以及目前完成进度为“明显滞后”的“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指标,共计25个指标。其中“城镇保障性安居住房工程建设”指标如按开工套数计算则为进度超前,如按建成套数计算则为明显滞后。但考虑到工程建设周期,当前建成套数的滞后应不影响2015年目标的如期实现。完成率达到89.3%,这可能是历史上完成率最高的五年规划之一。根据我们计算,历次五年计划主要指标完成率为:“一五”为84.4%,“二五”为0,“三五”为46.9%,“四五”为34.6%,“五五”为31.3%,“六五”为84.8%,“七五”为71.4%,“八五”为92.6%,“九五”为75.0%,“十五”为64.3%,“十一五”为86.4%。见鄢一龙:《目标治理:看得见的五年规划之手》,第173-174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余下3个指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减少)完成比较困难,但经过努力,也不是不可能全面完成。

  我们的研究表明:“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科学发展主题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线的战略目标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经济已从“十一五”时期的“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发展到“十二五”时期的“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

  首先是“两个同步”目标超额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开始缩小。2011和2012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9.0%和11.0%,均明显高于GDP年平均增速8.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2个百分点。

  其次,民生指标大幅度改善。人民生活大类下9项实际指标除城镇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设存在一定程度滞后、人均预期寿命无统计数据外,其余7项涉及收入、就业、社会保障、健康等内容的指标全部为提前完成、进度超前或进展顺利。

  第三,资源节约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单位GDP能耗继续保持下降,两年累计下降5.5%。除氮氧化物外的三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减少,森林覆盖率和林木蓄积量持续提高。耕地保有量微有下降但仍保持在红线约束水平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

  第四,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施,创新能力大幅增强。2012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到达3.23件,已经接近2015年目标(3.3件),研究与开发试验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迅速提高,达到1.97%,这意味着 “十二五”规划的末期目标(2.2%)将能够提前完成。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十二五”时期前两年经济增长速度放缓(2011-2012年经济年均增幅为8.5%,比整个“十一五”时期下降了2.7个百分点,与“九五”时期的8.7%相近),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前提条件,而民生、资源环境和科技创新等方面持续的、更大幅度的改善,反映了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预期效果。

  同时,我们需要清醒地看到,制约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转变,科学发展的基础尚不巩固。整个规划的28项实际指标中完成进度明显滞后和略有滞后的指标共7项,其中归属“资源环境”大类中的有5项。总共有四个方面的滞后:

  第一,产业结构调整略有滞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了1.4个百分点,但仍略滞后于进度要求(到2012年应达44.8%)。

  第二,发展清洁能源、节能与碳减排进展滞后。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两项指标完成率均明显低于40%,后者甚至达不到阶段目标的十分之一,完成情况明显滞后;单位GDP能耗两年累计下降5.5%,指标完成情况略有滞后,完成率接近35%,低于40%的约束性指标。

  第三,主要污染物减排进展滞后。除化学需氧量排放和氨氮排放减控进度超前外,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相比2010年下降3.1%,完成进度略有滞后,氮氧化物排放不降反升,2012年比2010年增加了2.8%。  第四,保障性住房建设滞后。从保障性安居住房建成套数看,从2011年至2012年两年间,全国开工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824万套,基本建成1033万套,完成率仅为28.7%,低于40%的进度要求。

  “十二五”规划的中期进展情况表明:“十一五”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加快,进一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但是成效还尚未巩固,存在反复和逆转的可能。这就需要进一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原标题:胡鞍钢,鄢一龙,杨竺松: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背景、内涵与途径

  三、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内涵及步骤

  那么什么是中国经济升级版呢?我们认为,经济升级版也是经济发展“上轨道”的过程,就是从已有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轨道转换到新型的、更加平衡、更加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确切地讲,就是从“加快发展”的轨道转向“科学发展”的轨道,从不公平发展的轨道转向公平发展的轨道,从“黑色发展”的轨道转向“绿色发展”的轨道。从十年前党中央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开端,经过“十一五”规划五年实践和“十二五”规划前两年实践看,特别是中国成功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践经验看,中国已经具备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条件,这就需要“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新一届国务院成立之后,更加明确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本思路。2013年3月17日总理记者招待会,李克强首次提出“中国经济升级版”概念。3月25日与出席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3年会的境外代表座谈会上,李克强再次提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3月27日至29日,李克强在江苏、上海等地调研考察时强调,“要用开放促进改革,要以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目前,各方都对这一思路进行调查研究、深入探讨,广泛征求意见。对此,我们提出如下设想和建议: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立足扩大内需和消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创新动力,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到“十三五”规划结束时,建立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环境友好、分配公平、民生幸福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从内容要素看,中国经济升级版应具备如下特征:

  一是协调发展。产业发展更加协调,服务业比重进一步上升;经济需求拉动因素更加协调,消费需求比重进一步上升;区域发展更加协调,中西部与东部经济发展进一步趋同;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国际国内发展更加协调,有效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国际收支更加平衡。

  二是创新驱动。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增强,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成为世界创新强国;创新机制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的经济活力和潜能进一步激发,创新成为经济增长和产业优化升级的最大动力;创新型人才培养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人才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是绿色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将成为经济活动的主要环境特征,经济活动创造的生态盈余大幅增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特点突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全面建成,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下降,与经济增长脱钩,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国土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共处更加和谐,逐步建成美丽中国。

  四是共同富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0]明显提高,收入分配机制更加公平、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不同行业及领域劳动者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基尼系数持续下降,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达到较高水平,基本社会保障全体人口全覆盖。

  五是人民幸福。城乡劳动力就业充分,服务业吸纳就业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当前民生相关突出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人民群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吃安全食品”[11]有可靠保障,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人民发展需求得到更大满足,社会管理水平和成效明显提高,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冲突性、群体性事件数量明显减少,社会凝聚力、向心力明显增强。

  总之,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就是要平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各类矛盾凸显期,实现经济、社会和自然三大系统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的转变,实现系统间关系更加协调,全面提升国民净福利水平。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先后需要经过三个五年规划:“十一五”时期是“初步转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初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二五”时期是“攻坚转型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升级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因此,我们建议“十三五”规划的主题是全面纳入科学发展轨道,主线是打造经济升级版。

  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八大“引擎”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就需要我们应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的基本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转型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八大“引擎”合力驱动,这也是八个方面的工作抓手:

  第一,坚持“好字当头、好字优先”的方针,打造经济升级主心骨。这就不同于过去的“快字当头、好字优先”的方针,进一步推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部署,不宜贸然出台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以免造成新一轮的“大干快上”,造成经济发展方式的重新逆转。短期经济的适度放缓,是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转型才有出路,只有转变才有光明的未来。以“十二五”时期经济减速两个百分点左右的必要代价,换来经济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质量高,经济成本代价低,这不仅是值得的,也是极大的好事。

  第二,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升级新动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不断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重视协同创新,实现全面创新,在开放合作中提升我国科技水平。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促进创新要素向优秀企业集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以创新促升级,以创新赢得竞争,以创新赢得未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力度,深化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由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国制造”轨道进入最大规模的“中国创造”轨道。

  第三,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将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协调城乡、改善环境的主要抓手。走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四化同步、城乡一体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以“四化同步”破解城乡“四元结构”,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12]继续推进工业化,使工业化继续成为城镇化的核心推动力,并能够“武装”农业生产、促进农村发展,使工业和农业相互协调、共赢发展。继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使信息化成为推动工业化升级的核心力量,并为城镇化中城乡治理和社会管理提供信息平台。最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并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相互协调发展。落实在城镇化相关政策上,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市民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避免城镇化过程中贫民窟等“城市病”的发生,促进城乡差距不断缩小。

  第四,培育不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经济升级新支柱。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区域合作和一体化,逐渐形成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快速崛起、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基本格局,继续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规划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以培育不同地区新兴城市群为主要抓手,以大城市群建设为主体,以中小城镇建设为重点,以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把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连接起来。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13]

  第五,大力推进绿色革命,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14]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促进经济社会永续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福利不断改善和生态资本不断积累。要通过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三方面关系,建立激励相容的绿色改革机制。要以绿色账户核算为基础,绿色规划体系为框架,为绿色发展提供顶层设计。要完善绿色法规体系,提高绿色信息有效性,加强政府部门绿色监管能力;要推行绿色价格和绿色财税改革,建立生态补偿制度;要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形成绿色金融平台,促进绿色产业发展;要鼓励绿色技术创新,树立行业绿色标杆,实施行业绿色标准;要加强绿色宣传,弘扬绿色理念,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风尚;要推动全球绿色贸易,主动进行国际绿色合作,为全球生态环境改善作出贡献。

  第六,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经济升级新抓手。充分尊重市场规律,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制定生产性服务业区域布局规划及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间形成分工协作体系和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加强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功能配套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服务企业予以信贷支持,支持中小科技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取消各种不合理的收费项目,保护自主创新。鼓励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实施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逐步将企业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做大做强。

  第七,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新红利。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和行政效率,强化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职能,切实推进从经济增长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改革干部工作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进一步转变各级政府增长理念,淡化“GDP崇拜”,弱化GDP指挥棒职能,在政府考核以及官员晋升中引入如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多种衡量指标,减少经济增长指标比重,使各地方官员从“GDP竞赛”转向“科学发展和节能减排竞赛”。要继续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资源性产品价格机制和环保收费制度,大幅度减少要素价格扭曲的经济成本,提高能源资源生产率。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要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增强金融市场功能。

  第八,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创造开放新红利。[15]主动降低关税水平,扩大进口贸易,建立与世界分享的“中国市场”;对最不发达和低收入国家要“先予后取”、“多予少取”,甚至可“只予不取”,实施零关税待遇、增加促贸援助、提供人才培训,让发展中国家收获“中国效益”;进一步开放国内服务业市场,推动国内服装业转型升级,建立世界服务贸易强国,为世界提供“中国服务”;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一批业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造福当地人民,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形象”;积极推动绿色发展,主动参与减排承诺,大力推动农业的精细化发展,保证粮食供应,在国际社会继续代表发展中国家争取利益,为世界提供“中国保障”。

  上述八项措施紧密关联、相互支持,是彼此不可偏废或缺失的有机整体;八大“引擎”合力驱动,才能成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其中:“好”字当头是发展经济的“灵魂”,不盲目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接受并正确看待经济增速的适当放缓。科学有序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主引擎,通过城镇化建设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内生力量。绿色发展是基本约束,在绿色发展框架下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系统和谐互益,协调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是基础,确保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高,竞争力和持续发展潜力增强。体制机制改革是“保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营造更适宜、更完善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旨在强化外部支持条件,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互利共赢的全球格局。

  成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使得中国经济发展迈向一个更加绿色、更加公平、更加“以人为本”的新轨道,为确保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长远的、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2年世界知识产权指标》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受理来自国内外发明专利申请52.6412万件,超过美国的50.3582万件,成为世界第一[Z].新华社上海2013年5月23日电.

  [2]李克强.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29/c_115215183.htm.

  [3]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日通过)[E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5/65378/4429522.html.

  [4]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展规划司.建国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重要文件汇编[Z].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318.

  [5]胡鞍钢.中国经济波动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

  [6]胡鞍钢.谈“九五”期间经济增长模式转变[R].国情报告,2000,(77).

  [7]鄢一龙.“十五”计划目标完成程度历史比较[R].国情报告,2005,(55).

  [8]胡鞍钢,鄢一龙.中国:走向2015[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30-36.

  [9]胡鞍钢.“十一五”规划实施“答卷”取得86分[J].2011,(9).

  [10]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2012/1118/c64094-19612151-7.html.

  [11]李克强.用勇气和智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3/29/c_115215183.htm.

  [12]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2012,(1).

  [13]徐绍史.中国城镇化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N].人民日报.2013-06-27.

  [14]胡鞍钢,郎晓娟.未来十年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改革[R].国情报告,2013,(5).

  [15]胡鞍钢,杨国良,鄢一龙.打造开放升级版,创造开放新红利[R].国情报告,2013,(25).

[责任编辑: 杨丽]

视 频
  1.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称“穷得只剩钱”

    浙江惯偷钞票点烟被抓

      近日,浙江义乌一名男子在网上不断炫富,还用百元大钞点烟...

  2.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江宜桦重申彻查岛内油品市场

    关注台湾食品油事件

股 市
台湾| 大陆
    台股17日开盘涨44点 为8538点
服务专区

投资流程办事指南往来手续联系我们Q&A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