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中的:不管多高的标准,如果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就如同空文;要落实标准的执行,就得靠严格监管;如何保证监管到位,最终需要“最严肃的问责”。只有进行最严肃的问责,才能让监管者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
□本报记者余飞
每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总会引起社会关注,今年自不例外。
12月23日、24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中央在新的一年对农村工作的部署,此次会议部署中的每一项、每一句都引来方方面面的解读,其中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工作的安排,更是成为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重点之一。
12月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闭幕后第一天,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占据了各大新闻网站的重要位置;“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成为媒体引用最多的一句话。
“农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是关乎社会、关乎民生的大问题。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将食品安全列为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应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室副主任李国祥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作出如上分析。
从什么切入点来做这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中央党校“三农”问题专家张虎林认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关键在源头治理。
正如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强调的,“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要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张虎林认为,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理土壤污染、水污染,是源头治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12月8日召开的“2013中国环保上市公司峰会”上,环境保护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说:“土壤污染防治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大,至少需要上万亿、几十万亿的投入才行。”如此巨额的防治资金投入,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农产品生产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不仅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在“管”这一问题上,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大准则。
张虎林认为,“最严厉的处罚”很有必要。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产品安全,除了源头治理,还需要对危害食品安全的行为进行严厉惩处,用重典、出重拳。
而在李国祥看来,“四个最”切中了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保障工作的命门,“其中以‘最严肃的问责’最为关键”。
李国祥认为,不管多高的标准,如果没有得到切实执行,就如同空文;要落实标准的执行,就得靠严格监管;如何保证监管到位,最终需要“最严肃的问责”,“只有进行最严肃的问责,才能让监管者切实担负起自身的职责,才能让其不敢随意为之”。
“但是,我们需要看到,目前的问责体系并不完善。”李国祥说,目前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是分段进行,如果问责,可能会涉及诸多环节、诸多人。从实践来看,对各个环节的各个责任人都进行问责,最终只会成为“都不问责”。
“因此,完善问责体系的当务之急,是理顺监管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一旦农产品质量出问题,能迅速、准确地找到责任人。要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另外一套体系同步推进,即责任追溯体系。建立责任追溯体系,非一日之功。因为追溯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需要相当大的成本,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李国祥说。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尽管建立这些制度和体系并非易事,但我们看到,党中央将其作为考验执政能力的大事来抓,肯定会越来越好。”李国祥说。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