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经济运行压力不减的背景下,2015年重庆GDP增速达11%,连续三年保持10%以上,领跑全国。数量增长的背后,更让人欣喜的是质量的嬗变:制造业由“小弱散”走向“高端化、配套化、集聚化”,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等“6+1”支柱产业集群,全球每三台笔电、全国每8辆汽车就有一个“重庆造”;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接续动力强劲;新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新增长点相继涌现……
记者近日走访基层干部、专家和企业发现,重庆良好的发展态势源于坚持集群化打造现代产业群,以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实现转型升级和动力转换。
集群发展
迈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
在全国竞相布局汽车和电子信息产业的格局下,重庆能突出重围、异军突起,关键在于抓住了现代经济需要产业链、价值链协同互促的特点,走全链式培育、集群化发展的路子。伴随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其提供支撑的新型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也快速兴起。
2015年重庆电子终端产量2.7亿台件,汽车产销300万余辆,产值分别突破5000亿元、4700亿元,行业利润分别增长38.5%、27.4%,跻身全球电子制造基地、国内最大汽车生产基地,成为重庆经济发展最为强劲的两大引擎。
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价值500美元的笔电,以前由于零部件制造、研发、结算都不在国内,只搞总装,仅占整个价值链的15%左右。而如今一台“重庆造”的笔电,在当地的价值已高达60%。原因在于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一体化整合和同类企业聚集,形成了“5(惠普等5家笔电品牌商)+6(富士康等6家代工企业)+800(800多家配套企业)”的笔电产业群。
近两年,重庆电子信息产业由笔电整机组装,又延伸到液晶显示、集成电路等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电子产品向智能显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等多终端体系拓展。全球液晶显示四强之一的京东方在渝投产8.5代面板,开发多款智能电视新品,集聚起千亿级显示集群;南岸区聚集VIVO、百立丰等40多家手机厂商,出货量突破1亿台……
“集群发展构建起‘雨林式’产业生态。”重庆市经信委主任郭坚说,一方面形成“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多点支撑效应,近年笔电增速放缓,但手机等智能终端快速跟进;另一方面实现价值链最大化,通过整合惠普等品牌商在重庆布局软件中心、全球测试服务中心、结算中心等,仅离岸结算一项,已累计超过800亿美元。
汽车产业也在集群推动下不断跃升。“不少地方发展汽车,都是‘一企独占’‘一企独大’。”郭坚说,重庆坚持打破藩篱,与国内外巨头合作,聚集起长安、福特、现代、通用等13家整车厂、1000余家配套企业。通过集群竞合,长安自主乘用车去年逆势爆发,销售破百万辆,增长30%,并向新能源、智能汽车等中高端领域迈进。
伴随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其提供支撑的新型金融、研发设计等现代服务业也快速兴起。2015年,重庆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例增至9%,服务贸易额增长30%,形成新兴服务业增长远快于传统服务业的态势。
创新驱动
新动能接续涌现
在重庆去年经济报表中,一个数据引人关注: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1664亿元,翻了一番多,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30%。其中,页岩气在全国率先实现大规模量产和商用,产量占全国80%以上;形成全国领先的单轨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建成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新材料、环保装备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新供给、新动能接续涌现,秘诀在于积极融入全球产业变革浪潮,创新驱动、集群培育。
重庆“十三五”规划GDP年均增长9%,其底气何在?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及早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早在2014年,重庆就提出布局电子核心部件、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新材料、高端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MDI及化工新材料、页岩气、生物医药、环保产业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庆市经信委总经济师涂兴永说,一个区域能够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产业选择。重庆选择这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最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市场导向,比如其中的集成电路、液晶面板、页岩气能源、高端装备等,都是我国进口前五位的大宗商品,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另外,对接了国家的“中国制造2025”产业规划,同时重庆也有一定的产业基础。
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注重“科技+资本”的产业开发。“新材料之王”石墨烯可广泛应用于柔性显示、灵敏传感、快速蓄能、航空航天等各领域,全球正兴起开发热潮。2013年初,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史浩飞团队率先研发出国内面积最大、15英寸单层石墨烯薄膜。重庆市迅速跟进,与中科院联合创建石墨烯研究院,将其列为科研人员股权激励试点,协助引入上海南江集团等社会资本,引进材料应用开发、终端产品制造数十家企业聚集,快速形成100万平方米石墨烯薄膜产能。去年,相继发布全球首批量产石墨烯屏手机,并在智能终端、新能源领域完成多款应用产品开发。
机器人及智能装备正引领全球制造升级,重庆抢先布局。永川区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固高科技、广州数控、哈工大机器人等100多家企业落户,成为“国内产业聚集度最高的的机器人产业园区”。
“今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有望达到2800亿元。”涂兴永说,到2020年力争实现1万亿元规模。
以改革促开放
加快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除了积极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升级外,重庆还秉持开放发展理念,以改革促开放、推动产业发展。重庆提出,开放不仅仅指地理区位,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创新和制度安排。此外,重庆还通过改革不断在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驱使全球经济要素、市场需求加速向重庆汇集。
2015年“渝新欧”实现双向开行257列,继续在中欧班列中保持领先。今年“渝新欧”计划开行360列,2017年将实现双向每天开行。“我们将争取在2020年实现每天3班对开、运送货物货值达到500亿美元,使重庆成为亚欧货物互通的转口中心。”郭坚说。
“渝新欧”班列的开通,是重庆以改革促开放、推动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国际金融危机后,重庆抓住全球产业结构调整机遇,迅速崛起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但内陆区位条件使以出口为主的笔电运输成本居高不高,长此以往,将极大地消弱其竞争优势。这促使重庆探索亚欧大陆便捷高效的运输通道,2011年初“渝新欧”应运而生。此后通过一系列改革,“渝新欧”逐步突破了通关便利化、国际邮包运送、回程货组织、冬季运输等难题,成为定起点和终点、定运行路线、定运行时间、定运输内容、定运输价格“五定”班列,运送货物货值占到全部中欧班列的80%。
“但‘渝新欧’之于重庆的意义,不仅在于其运输通道功能,更在于对重庆开放发展的助推作用。”重庆市外经委主任徐强说,以跨境电商为例,目前已有淘宝、蜜芽等1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落户重庆。
重庆提出,开放不仅仅指地理区位,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创新和制度安排——以“渝新欧”始发站团结村、长江寸滩港、重庆江北国际机场3个交通枢纽为基础,重庆陆续获批了3个保税区和3个国家一类口岸、14个口岸区域,从而打造了国内唯一的“三个三合一”开放平台,形成了水陆空立体开放格局。
不仅如此,重庆还通过改革不断在通关便利化、检验检疫、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方面取得突破,驱使全球经济要素、市场需求加速向重庆汇集。“十二五”期间,重庆进出口总额增长5倍多,每年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稳居全国前十、中西部第一,半数世界500强企业在重庆落户。如今,重庆已经从对外开放“末梢”,变为深度融入全球分工的内陆开放高地。
“预计到2020年,重庆进出口总额将从目前的800亿美元左右增长至1600亿美元左右,其中转口进出口占1/4左右。”徐强说,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赖于以改革进一步打通资源要素配置的各种“关节”,释放更大的制度红利。
创新投融资模式
助推动能转换接续
2015年重庆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17.1%、工业投资增长19.8%、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幅超过150%……“三个增长”的背后,在于重庆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
第一,以PPP改革为政府“减负”,为市场添活力。
过去两年重庆累计签约39个、总投资2600亿元的PPP项目,接近全国的一半,推动全市政府债务在2014年下降1100亿元基础上,2015年又进一步下降。这不仅极大缓解了政府投资压力、推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也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为防止PPP项目风险,重庆提出严格制度设计、严格审批程序、严格交易出让、严格监管运营、严格退出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六个严格”要求,积极、规范、有序推进这项改革。未来5年,重庆计划将6000亿元左右的项目以PPP模式转交给社会投资。
第二,以千亿投资基金助推新兴产业“爆发”。
重庆将集成电路、页岩气等10个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大力发展。但这些产业单个项目投资就高达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企业难以负担,必须靠资本市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为发挥资金集约效应,重庆将散落在多个部门的部分产业扶持专项资金、政府性资金,整合成立200亿元规模的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吸引16家投机构成立800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这1000亿元基金可撬动约2000亿元企业投资和2000多亿元银行贷款,形成超过5000亿元的投资规模,从而推动重庆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爆发’。”涂兴永说。
第三,以金融创新孕育带动新产业。
新兴产业发展初期普遍面临市场小、订单少、推广难等问题。为助推机器人产业发展,重庆以部分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资本金,与社会资本整合成立融资租赁公司,由租赁公司把机器人买下来再租企业。如此一来,政府扶持资金就成了投资并可取得收益,机器人生产企业也有了订单,使用机器人的企业节省了购买成本,还有助于提升本地智能制造水平。
目前重庆的融资租赁公司已经达到37家,租赁资产近250亿元。此外,2015年重庆还通过发行企业债和中期票据约1000亿元、资本市场融资约1000亿元,极大丰富了企业融资渠道,降低了融成本。
统筹协调
优化资源配置 拓展发展空间
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动力转换,根本在于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近几年,一种新态势在重庆逐渐形成:要素资源加快向承载力较强、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和领域聚集。重庆市常务副市长翁杰明说,这得益于2013年重庆开始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将全市38个县区划为五大功能区域,出台功能规划、产业和财政政策、考核评价等50多项配套措施,推动“产业跟着功能走、人口跟着产业走、建设用地跟着产业和人口走”,使不同区域“各优其优”。
两江新区地处都市功能拓展区,近年来在功能定位引导下,集成电路、液晶面板等核心电子部件,机器人、通用航空等高端装备,云计算、新型金融、跨境电商等高端服务业加快集聚。
都市功能核心区通过加快高端要素集聚,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1.9%;城市发展新区被定位为全市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近几年基础设施投入持续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突出“面上保护、点上开发”,生态功能不断加强,园区经济、生态农业、特色旅游等持续发力。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引领下,通过推动区域间差异发展、特色发展、联动发展,重庆全市一体化科学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一些产业项目和要素资源从资源禀赋较差、综合成本偏高、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逐步退出。“十二五”期间,重庆累计淘汰铁合金34万吨、水泥1740万吨、焦炭331万吨,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5%、用水量下降44%,全面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不过,虽然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但重庆仍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支柱产业比较单一、创新驱动能力较弱等矛盾和问题依然突出。
基于国家赋予重庆的战略定位、区位优势和发展条件,重庆市委提出,“十三五”期间,重庆将以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为支撑,在2020年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实现这些目标,关键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提出的‘四个扎实’新要求,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动力,让改革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翁杰明说。
[责任编辑:袁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