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长江经济带建设于今年6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湖南位于长江“龙腰”,区位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再次聚合。加上今年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两湖地区开启“江湖”经济新棋局。
新华社记者冯国栋
武汉(CNFIN.COM / XINHUA08.COM)--长江经济带建设于今年6月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湖北湖南位于长江“龙腰”,区位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再次聚合。加上今年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两湖地区开启“江湖”经济新棋局。
——打破省域限制开启“江湖”新棋局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分三个区域层面:以上海带动全流域、以武汉带动中游、以重庆带动上游地区发展。专家认为,长江流域历来都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有望借助下游的经济实力带动上游城市的产业发展,通过以点带面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研究室主任刘勇说:“长江经济带的形状像一条龙:龙头是长三角;龙尾是成渝地区;龙腰则是包括湖南、湖北在内的长江中游。龙的铜头钢尾有上海、重庆支撑,而龙腰能否硬起来,关乎长江经济带战略的成败。”
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洞庭湖流域不仅处于东部沿海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还位于长江经济带中部与沿海开放经济带的结合部位,是龙腰的枢纽地带。唐宋以来,两湖地区就是国内重要的稻米、生猪和水产基地,如今均被列入全国九大商品粮基地之中。从2012年开始,借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湘鄂两省政府打破省域限制,联合申报,湖北省荆州市被纳入洞庭湖规划范围之中。
作为全国唯一的跨省大湖区域经济规划区,4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要求湖南、湖北两省及国务院有关部门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成“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按照洞庭湖规划目标,要在环洞庭湖相关区域,实现水域生态修复、产业转型、湖乡城镇化建设、民生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跨区域协调发展。
武汉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传清说:“以长江和洞庭湖为核心的'江湖’发展格局,打破了一亩三分地的发展思维。'两湖’如何发展,这盘棋怎么走,龙腰如何壮大,关系到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
——“一江一湖”带来生态发展新机遇
专家指出,水是长江经济带最具优势的资源之一。长江是全国最大的富水区,其水资源占全国的34%,水域面积占全国的40%,地表水总径流量占全国的57%,水能蕴藏量达2.68亿千瓦,可供开发量占全国的53.4%,居全国七大水系之首,总水量相当于黄河的20倍。
围绕“一江一湖”,湖南出台相关规划,将在三方面做好洞庭湖的文章。首先是集约发展,充分利用好园区、平台以及一些集中发展的集聚区;其次是创新发展,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提升产业素质和水平,在创新中转型升级;第三是绿色发展,洞庭湖区域在承接产业转移当中不能承接污染。
湖北则提出围绕“两圈一带”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其中武汉城市圈是发展的龙头,湖北长江经济带是发展主轴。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则重点发挥生态文化资源优势,以加大旅游业为突破口,建设现代产业密集带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示范带。
然而机遇面前仍有障碍。近年来,长江中游,尤其是洞庭湖这片“龙腰”核心区域,在湖泊萎缩、生态恶化日益严重之时,已成为区域格局中的一块“短板”。洞庭湖水位呈下降趋势,枯水期提前,低水位频繁出现,湖区生态链受到极大影响。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范如国指出,发展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是国家战略,要以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绿色经济为主。目前洞庭湖流域和长江中游一些地区,仍有承接东部污染企业的现象存在。不少产业园招商引资门槛极低,不符合建设生态经济区理念。做好“一江一湖”这篇生态文章,先要立足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国家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和谐人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在总体上要突出工业的轻型化与“两型”化。
——“一江一湖”生态经济应坚持保护优先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流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彭智敏等专家建议,湖北、湖南要发挥区域优势,壮大长江“龙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科学布局临水产业,有序利用水资源。推动临水产业集约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一致性。有序布设耗水企业,根据沿江不同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实施差别政策,以控制产业不合理发展对沿江环境造成危害。加快淘汰小造纸、小印染、小水泥、小火电等落后产能,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和发展空间。
二是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促进沿江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加快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建立有利于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运用价格杠杆,促进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
三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抓好三峡库区等重点区域污染防治和沿江城市的废水危险物品的处理,加强流域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各类污染物收集和处理率,杜绝有毒有害物向长江排放。
四是重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力度,完善自然生态保护区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植物保护网体系。加强湿地保护,切实贯彻落实长江禁渔期制度。继续开展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建立沿江绿色走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
五是多地联动探索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施行排污权交易制度、邻域污染双向补偿制度。积极争取国家研究制定长江流域下游财政转移支付、税收调节、产业扶持等生态补偿标准和办法,通过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管理以及相关利益方广泛参与,促进全流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责任编辑: 李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