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辽宁“铁拐李”:城市化率领先全国,沈阳、大连“双星”夺目;县域经济扯后腿,2006年,占全省一半人口、80%土地的44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只占全省一成多。
“短腿”如何变长?“重塑辽宁老工业基地的辉煌、进入东部发达省份的行列,必须举全省之力发展县域经济。”辽宁省委书记王珉说。
从省到市到县,目光全都聚焦县域经济,一张蓝图抓到底:2006年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2008年提出县域经济“三年倍增”计划,2011年启动新一轮倍增计划。抓“一县一业”,引进、培育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抓园区建设,培植一批过百亿元的工业产业集群……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县域家底薄,缺钱怎么办?从省到市,“下血本”支持:抓投资1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财政补贴资金10%;每个工业园区省财政一年定额补助2000万元。
省市给力,县域如何尽力?辽宁建立县域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机制,每年综合排序,每月主要经济指标内部通报。同时,把县域经济发展工作,纳入省政府对市政府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
蓝图相同,转型路径不同。发挥自身区位、资源等优势,各县市巧借东风:法库县借助母城沈阳市的航空资源,从无到有搞起通航产业;农业大县昌图借势邻近的四平换热基地,培育换热器产业新高地;瓦房店市有全球仅有的3家能为5兆瓦风力机组配套轴承的生产商之一,迫使外商将进口轴承价格从每台机组210万元降到60万元。
转型升级离不开物质投入,更需要精神“升级”。苦干加实干,仅360天,开原市完成31平方公里工业区“九通一平”,比正常工期缩短2年。靠一股韧劲,开原几年间从省内排名倒数跃入全国“百强县”。
7年奋力,昔日“短腿”今日变亮点:今年上半年,辽宁县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530亿元,占全省比重近三成,县均财力达到20亿元以上。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