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22日电(记者石昊 王艳明)在中国西部农村,不少贫困农民因为贷款难而无法启动小型创业项目。今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试点建立了一批“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这一家门口方便快捷的小额融资新途径,受到了农民欢迎。
“我一直想买几只羊,可手头没那么多钱。亲戚们日子也困难,找信用社又没有东西抵押,互助社帮我解决了这一问题。”李昌昌是临夏州临夏县土桥镇三角村的农民,一家5口人共种了3亩玉米,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而当地的牛羊肉则远近闻名,养些牛羊是很多农民在种地外首选的小生意。
转折始自今年8月,李昌昌找到村里成立不久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注资1000元成了社员。几天之后,他就从互助社借到了2万元。“我用这笔钱买回了7只羊,刨去成本,一年后还钱时估计一只羊能赚近1000元。”李昌昌说。
李昌昌所在的临夏州以农业人口为主,人均耕地狭小,农作物产量很低,农民增收渠道十分有限。截至2012年底,临夏州共有贫困人口73万,贫困面超过42%。很多农民希望做些成本低、收益稳定的小生意,而启动资金成了瓶颈。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临夏州今年试点建立了一批以村为单位的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政府给每个村的“资金池子”注资50万元,村里的企业或富裕户注资一部分,自愿入社的村民每户注资1000元。
在“五户联保”的基础上,社员每户最多一次可借款2万元,借款期限最长为2年,借款必须用于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生产项目。社员选举出互助社理事会,这一机构负责处理借款申请。如果一切顺利,公示后最快两天就可放款。而银行网点则要复杂得多。
互助社借款除了比银行网点快捷,相关费用也较低。无论注资还是借款,村民都会享受和支付一定的占用费。注资占用费率与银行存款利率基本持平,而借款占用费率则低于银行贷款利率。
临夏州财政局副局长马自勤说:“村民从互助社借款公开透明,效率很高。村级互助社建在农民身边,对村民的经济状况和经营能力很了解,不仅降低了金融风险,钱也能用在刀刃上。”截至9月初,临夏州已建立村级产业发展互助社653个,已验收其中的365个。
在中国西部,像李昌昌一样受制于“金融缺血”的农民不在少数。银监会主席尚福林今年6月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关于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时指出,现有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向农民提供充足有效的金融服务,在中西部县域表现更为突出。
王舍有卜是临夏县马集镇庙山村的党支部书记,同时是该村产业发展互助社理事会成员。他说,互助社成立时,多数农民很积极,全村400多户,60%入了社。截至目前,已经有100多户借了款,通过这一资金,有的搞起了养殖,有的做起了小生意。
与此同时,互助社的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与农民旺盛的需求相比,互助社‘资金池子’里的钱还比较少。我们社资金总额也就90万元,一部分人借了,另一部分只能等来年,导致借款额度和受益面都有限。另外,村里很多从事互助社管理的人员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需要加强培训。”王舍有卜说。
[责任编辑: 雍紫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