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贷款利率放开新政近日再次出台。继今年7月我国取消贷款后,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透露,近期将以自律机制为基础,组织综合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报出对其最优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这将有利于贷款利率全面放开、全面实现市场化。
双轨制影响资金配置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它由市场供求决定,其决策权是金融机构,这有利于金融。而在我国,金融机构的这项权力被有所限制。
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上缺乏自主权造成很多弊端,比如,资金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当前我国在信贷市场上的利率管制使得在实际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利率,一个是监管部门管制下的利率,一个是金融市场上的民间利率,这一利率双轨制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说。
专家指出,央行长期管制利率使商业银行形成了依赖信贷规模增长和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这种惰性令商业银行创新业务、改进自身管理的动力不足。同时,为应对通胀预期,银行想法设法推出各种理财产品以逃避利率管制,存款理财化倾向明显。
“利率市场化推进的速度如果不断地延迟下去,给中国带来的问题其实是很严重的。”国研中心综合研究室主任陈道富认为,因为利率没有市场化,所以说现在很多存款很多时候是负利率状态,负利率状态实际上不利于改善我国现在收入分配的制定价格,实际上是恶化了中国的收入分配。这种负利率状态也使存款的波动性加大,金融体系的波动性也会加大。
利率放开多方获益
其实,早在多年前,我国已迈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经过十几年渐进式发展,已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的利率全部放开,外币存贷款利率也放开,还逐步放开了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直到今年7月20日前,仅剩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两大关键点未突破。
根据央行决定,自今年7月20日起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贷款自此全面放开。
贷款利率管制放开可谓一举多得,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可以促进商业银行创新。郭田勇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缩小了银行业的存贷利差,降低了传统存贷业务收入,促使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改善银行业务收入结构。
利率市场化后,央行的监管可以更科学。专家指出,央行可以通过存贷款利率的变化以及其他债务工具和融资工具价格的波动,更加准确地判断的供求状况和资产分布的均衡性。
放开管制,企业将有可能获得更加廉价的贷款。武汉科技大学所长董登新指出,从微观方面来说,一方面有利于小型银行同大银行展开对大企业大客户的争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那些大型企业,他们将可以获得更加廉价的贷款,降低其资金成本。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贷款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有更多金融机构推出更加丰富的贷款产品。
注意防范恶性竞争
“利率市场化无疑是鼓励银行竞争,但竞争要防止恶性竞争。”郭田勇说,无论是高息揽存还是贷款利率大幅杀价,都对市场的健康发展不利。 “利率市场化要避免形成非理性价格”,这就需要银行的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
对于此次央行提出的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胡晓炼解释说,这是由金融机构组成的市场定价自律和协调机制,在符合国家有关利率管理规定的前提下,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而央行要求开展的另一项工作“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胡晓炼指出,是建立贷款基础利率集中报价和发布机制,把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拓展至信贷市场。
“7月贷款利率下限放开后,大银行以低利率追大企业客户,使业界竞争加剧。央行的最新要求是建一个最优贷款利率机制。”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孙华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银行给优质客户提供的最优惠贷款利率是市场自发形成,各银行上报给央行,把市场信息集中起来,再向社会公布。这一举措是对贷款利率放开的进一步完善。
[责任编辑: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