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富集,本应该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一些地区却因此染上经济学所言的“资源诅咒”,形成“资源养懒汉”的被动局面,甚至可能长期跌落“有开采无发展”的陷阱。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富集地区就显得尤为重要
4月的塞外仍有几分寒意,但在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京东方集团第5.5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建设工地上却是一派火热景象。这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设计、自有知识产权的第5.5代AM—OLED生产线,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总投资220亿元。
在过去几年中,像这样的大手笔投资频频落地鄂尔多斯,超过100亿元的华泰汽车、200亿元的奇瑞汽车、总投资300亿元的中兴能源IDC数据中心……
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刘慧彬表示,能吸引这么多企业到鄂市投资,与政府推出的“资源换投资、资源换项目”政策关系紧密。
这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什么,实施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一番探访。
资源怎么换项目?
煤炭资源主要是以协议配置的方式进行,企业上缴资源税费一分未少
资源富集,本应该是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但一些地区却因此染上经济学所言的“资源诅咒”,形成“资源养懒汉”的被动局面,甚至可能长期跌落“有开采无发展”的陷阱。因此,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富集地区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年,主要靠挖煤和送电,内蒙古连续多年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其中8年GDP增速全国第一,进入了万亿俱乐部。但下一步,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很难支撑内蒙古未来的发展。”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张永军告诉记者。
近年来,资源大区内蒙古一直在转型升级之路上积极探索。不过,承接非煤产业转移,仍离不开资源的支撑。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资源管理的意见》发布,标志着内蒙古“资源换投资”政策的正式文件化。
根据《意见》规定,符合国家和自治区产业政策,一次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0亿元以上的新建大型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项目,按每20亿元配1亿吨煤炭标准,单一项目配置煤炭上限为10亿吨。所谓煤炭资源配置,即将处置权交予企业,但是企业是开发,是变卖,意见并未作出明确规定。从目前来看,接受了煤炭配置的企业一般都采用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的模式。
依靠“资源换投资”的政策,鄂尔多斯近年来成功引进了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涉及新能源、汽车、机械、风电设备等多个领域,总投资额超过3400亿元。
不过,也有人认为此举有贱卖国有资产的嫌疑。对这种说法,鄂尔多斯党校副校长奇海林并不认同,他介绍,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内蒙古对于非煤炭类资源主要是采用招拍挂的形式,而对于煤炭资源主要是以协议配置的方式进行,配置条件主要有单井产能和就地转化率两方面规定,其目的是将煤炭资源向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的深加工项目集中。“资源换投资”,企业应该上交国家和地方的资源税费一分未少。
面对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鄂尔多斯的优势并不明显,最关键是产业配套资源不全。如果不配置煤炭资源,很难吸引外地投资。“不用资源换项目,用什么?”奇海林认为,“地区发展就是以优势换优势。东部的优势是资金、技术和人才,我们的优势就是资源。如果能用资源换来产业升级,有何不可?”
[责任编辑: 杨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