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台湾屏东2月5日电(记者谭喆 邢广利)“船小好掉头”,这是台湾东港盐埔渔港的渔民们在世代“讨海”经验中学会的道理。
这个位于屏东县东港镇的渔港,自清代起就是台湾三大天然港之一,如今不仅是宝岛颇具规模的近海渔业渔港,也是重要远洋渔业基地之一。
虽然规模普遍不大,多为100吨以下的中小型渔船,但数量众多、发展灵活成了东港盐埔渔港的一大特色。
拥有3艘渔船的东港年胜渔业公司负责人郑聪德说:“油价上涨对台湾渔民影响非常大。油钱就占总成本的50—60%,再加上支付船员薪水、购买饵料、仪器损耗等,每天每艘船成本约10万元(新台币)。而高雄大型‘铁壳船’成本则是我们船队的两倍。”
郑聪德告诉记者,他的船队目前集中在西太平洋海域捕捞鲔鱼(金枪鱼),三、四年才回台整修一次,日常补给在作业海域就近进行,捕获的鱼也直接从作业海域的港口销往世界各地。
据东港区渔会介绍,当地渔船远洋作业海域遍及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采用延绳钓法等方式,主要渔获包括鲔鱼、旗鱼等,并外销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郑聪德表示,渔船吨位越大,则限制越多,成本越高,自己的渔船规模虽然有限,但便于转变发展方向。因此,即使在成本高涨的情况下,这位新一代船东也不断强调:将继续从事渔业行业,“反正跟着鱼走,出海就会有希望”。
这也是近年来近海渔业资源逐渐枯竭,东港渔船重点向远洋渔业发展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单打独斗”的中小型渔船发展远洋渔业面临着不少挑战。“例如要学会适应国际渔业组织的规定和制约,而且全球捕捞有配额限制,规模不大的渔船较吃亏。”东港区渔会总干事林汉丑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为了对渔民加强管理,并树立永续发展理念,保护渔业资源,东港区渔会一直努力推动落实“远洋渔业观察员制度”,促进渔船作业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同时,渔会正筹备设立“小钓鲔延绳协会”,希望帮助东港渔民争取更多配额。
东港渔民的智慧除了体现在娴熟的捕捞技巧上,更有资深渔民将渔业专长与高科技研发相结合,将鱼鳞胶原蛋白“变废为宝”开发出生技产品等。
“讨海人”转战“商海”,在提升海产资源利用价值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赢得新契机。
[责任编辑: 杨丽]